對沖基金、亞洲存戶全被銀行綁一塊!波動驟增毀報酬

2020/03/23 13:25

MoneyDJ新聞 2020-03-23 13:25:05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全球長達11年的股市多頭及低利率環境,嚴重扭曲金融市場。為了滿足追求固定收益人士的需求、同時卸除市場波動風險,銀行發展出結構型商品,將保守的散戶以及不惜冒險拉高報酬的對沖基金,全都綁在同一條船上。近來金融市場劇震,將對亞洲保守儲戶造成嚴重衝擊,但散戶恐怕要等4-6週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華爾街日報22日報導,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花旗(Citigroup Inc.)、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enerale SA)等銀行的金融工程師,發明了一種聽來無害的「 風險回收」(risk recycling)機制。經紀商把全球股票指數及蘋果(Apple Inc.)、亞馬遜(Amazon.com Inc.)等科技寵兒,全都包裝成穩定配發低利息的收益憑證,透過日本郵儲銀行(Japan Post Bank Co.)等機構賣給亞洲散戶。然後,銀行再轉手把跟波動率連結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賣給其他投資人(大多是對沖基金),藉此卸除股票、選擇權包裝商品所帶來的風險。銀行若想印發更多收益憑證,就得賣等值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給對沖基金。

銀行宣稱,這種名為「autocallable」的結構性商品,對想在低利率環境中追求股市高報酬的存戶極具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發行銀行有權在收益憑證追蹤的股票觸及某個門檻後,自動提前出場,投資人有可能賠光本金及利息。光在去(2019)年,日本售出的這種結構性商品就超過100億美元。這種商品必須在市場平靜無波才能獲利,不完美的避險、波動率驟升,都會帶來負面衝擊。

銀行出售這種結構型商品時,會自動嵌入股票指數或全球一籃子股市的買權或賣權。由於2008年金融海嘯的關係,銀行必須把這些選擇權帶來的風險,透過複雜的波動率商品轉嫁給追求優於市場報酬的避險基金。在雷曼兄弟倒閉前,銀行交易員大舉押注股票、債券、原物料及貨幣,希望擴大利潤。如今,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金融巨擘已不再這麼做,喜愛冒險的交易者大都轉移到對沖基金。

近來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導致金融市場慘崩,迫使對沖基金出售手中投資組合變現,銀行的波動率商品首當其衝。這可能打擊日本等亞洲地區的存戶。芝加哥證券律師Andrew Stoltman指出,「散戶可能得花上4-6週才會逐漸意識到,他們的投資組合究竟發生甚麼事。」

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CBOE)用來衡量市場恐慌氣氛的波動率指數(VIX)甫於3月18日觸及85.47點、創歷史盤中新高,年初迄今已狂飆379%。

值得注意的是,對沖基金股票配置仍高於美股過去修正期。Zero Hegde 3月19日報導,高盛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標準普爾500指數已較2月19日的歷史高點慘跌近3成,對沖基金對股票的配置比例也跟著從47%(是過去30年以來的第95個百分位數)下降至37%(第36個百分位數)。與此同時,對債券、現金的資產配置比例則從14% (第35個百分位數)跳升至30% (第98個百分位數)。

不過,若以過去10次大修正時期來看,當前對沖基金的股票配置比例(37%)依舊偏高,也多於2001年、2008年谷底期的35%、28%。基於這項原因,高盛認為,近期內「投資人預估仍會繼續撤出股票,導致股價續跌。」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