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19-05-10 13:44:50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中美貿易戰的談判進入關鍵時刻,大陸商務部今(10)日中午發布,美方已將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關稅從10%上調至25%,正式實施加徵關稅,中方將不得不採取必要反制措施。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指出,中美雙方最後一刻擦槍走火的主因,在於中美在智慧財產權保護、強制性技術轉移、中國市場開放、匯率操縱以及國家補貼重要產業等重大議題無法達成協議,美期望中透過立法、修法來履行承諾,但大陸似乎對此多有保留,這也徹底激怒了美國,美國的要求越來越嚴苛,大陸也有不能輕易退讓的壓力,致使雙方達成協議之路越來越狹窄,預期此亦將造成台資企業的重大危機。
根據2019資誠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顯示,「貿易衝突」成為台灣CEO們認為的第一大威脅,44%的台灣CEO認為全球經濟勢力變化是影響台資企業營運最重大因素,因應貿易衝突,40%臺灣CEO進行調整供應鏈,39%的臺灣CEO轉移市場重心,可見中美貿易戰在去年已對台資企業產生重大影響。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全球稅務服務會計師曾博昇指出,台資企業已成為中美貿易戰的重大受災戶,主因是有眾多台資企業利用大陸生產,銷售美國客戶,但這傳統的商業模式,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嚴重威脅。而他也對台資企業提出三大建言 ,包括依客戶及市場需求重新佈局、從單純代工走向高技術附加價值、調整供應鏈與價值鏈宜運用關稅工具等。
曾博昇觀察,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台資企業深刻體會分散風險重要性,積極進行供應鏈調整與市場重心轉移,包括增加台灣及東南亞的製造佈局,或是分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加強開發歐洲、大陸或東南亞等市場,如許多台資企業便接到終端品牌廠要求將產能移往東南亞地區的要求,在美國品牌業者積極分散風險的大趨勢下,能提早做到分散生產基地的企業,便能穩定訂單。
同時,台資企業更加注重面對高度客製化、少量多樣的市場需求,讓企業更加貼近市場、快速做出回應,台資企業開始注重縮短其產銷流程,設廠眼光也從低成本,轉向終端市場,把物流成本、關稅等因素加總起來思考,了解低人工成本的地區未必就是最有利的生產基地。曾博昇也指出,外在大環境變數不斷,企業若繼續複製低成本的生產模式、以低價作為自身的競爭力,在未來的時代將容易被淘汰,再加上全球稅制改變,使企業想藉由轉移生產基地達到降低成本更加困難。
資誠建議,隨客戶及市場需求重新佈局,台資企業應加速從單純的代工(OEM)走向高技術附加價值的設計代工(ODM),甚至應該早於品牌廠的腳步看到市場變化趨勢,致力提升自身技術含量及競爭力;此外,台灣政府隨中美貿易摩擦趨勢,續推出鼓勵台商資金回台投資政策,包括境外資金回台投資專法,以及許多鼓勵台商回台投資優惠及補貼,積極為台資企業解決五缺問題,在此貿易摩擦變局時刻,台商或可化危機為轉機,綜合評估各項條件,回台設廠也成為許多台資企業選擇的選項。
曾博昇建議,台資企業應持續隨客戶及市場需求重新佈局,在價值鏈的策略思考上,進行成本效益試算,以及供應鏈、價值鏈調整的評估分析,思考構面包括關稅、財務預測、供應鏈、人才、技術、產線等,企業也必須考量無形資產的配置、利潤分割法的適用、TP政策的調整等稅務議題,並同時提升企業競爭力,而面臨貿易戰,台商可思考相關關稅工具的使用,包括重新審視受影響產品適用的進口稅則、重新審視/規劃受影響產品的原產地、探討價值鏈重組的可能性及過程中的潛在規劃機會、評估申請豁免加徵關稅的可行性、探討首次銷售原則的適用可能性、規劃受影響產品的完稅價格,以及評估關稅加徵對關聯交易的影響。
曾博昇觀察,中美貿易戰造成世界經濟的巨大變遷,考驗所有台資企業的應變能力,在過去幾個月的停火期,仍有不少企業維持警戒心,持續進行風險分散的佈局,當然也有許多企業暫停了過去幾個月的供應鏈調整,姑且不論中美最後是否仍能達成協議,但是大陸與美國之間的競爭與衝突,不論在科技、匯率、市場開放、國防等面向,仍將持續有矛盾,台資企業處於中美夾縫之間,若要在危機中持續挺身而進,必須制定清楚應變策略,包括分散製造佈局,擴大市場範疇,提升技術層級,提高附加價值,才能化危機為轉機,在這場戰爭中站穩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