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19-08-22 11:43:09 記者 王怡茹 報導
美中貿易戰打打停停,美國8月1日宣布將自9月1日起對3,000億美金中國進口商品開徵10%關稅,才過不到半個月,又釋出延後手機、筆電等部分商品加稅的消息,美國總統川普反反覆覆的態度,不僅讓人霧裡看花,更猜不透這場戰役的結局。
事實上,兩國爆發貿易爭端一年多以來,不僅僅衝擊中國出口產業,內需市場也連帶受害,儘管官方大力推行各種刺激政策,但目前看來成效似乎有限;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7月份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年增7.6%,創今年次低水準,低於市場預估值,顯示貿易戰已使消費信心動搖。
轉型內需 中國政府祭多重利多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主要仰賴投資、出口拉動經濟成長,不過,也產生了投資過度、產能過剩…等諸多問題。為了讓經濟穩增長,中國政府積極推動結構性改革,目標降低投資、擴大內需。顯然,從外需轉型內需已成為當局施政重點,尤其美中貿易戰爆發之後,更促使其腳步加快,自去(2018)年陸續推出減稅、購物補貼等利好政策。
例如,去年10月實施新版個人所得稅稅法,將每月人民幣3,500元扣除標準,提高到每月人民幣5,000元,並增加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住房租金…等皆可享有不同的扣除額;今年4月1日起,製造業等行業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由16%下調為13%;中國養老保險企業保費比例從20%降到16%。
在鼓勵消費方案部分,6月初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公布《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 暢通資源迴圈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其中重點包括加快老舊汽車淘汰和城市公共領域用車更新,積極推動農村車輛消費升級、深入開展家電和消費電子換新。
專家分析,透過減稅措施,企業及民眾的負擔可望減輕,並能達到一定程度改善收入的目的,藉此增強企業投資意願、鼓勵民間消費;而消費補助政策則提供更直接性的誘因,促使民眾去消費;由於汽車對於經濟拉動的效益顯著,而家電補貼受益者廣,因此中國促進消費政策聚焦在這兩大消費品。
經濟數據遜預期 7月零售銷售成長創今年次低
為了抵禦美中貿易戰對經濟帶來的下行壓力,中國政府可說是頻頻出招,不過,最新出爐的經濟數據卻不如人意,中國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從上季的6.4%下滑至6.2%,創1992年第一季以來最低紀錄,遜於市場預期;部分外銀也調降對中國的經濟預測,瑞銀將2019、2020年GDP增速分別由6.2%和6.1%下調至6.1%和5.8%。
此外,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7月份各主要經濟指標同樣出現放緩跡象,工業生產年增率4.8%,遜於前月的6.3%,為2002年2月以來新低;信貸增幅亦放緩至今年以來次低水準;社會融資規模僅1.01兆人民幣、銀行新增貸款僅1.06兆人民幣,各數據均遜於市場預期。
而代表消費表現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月年增7.6%,較6月份下滑2.2個百分點,為今年次低水準;汽車為拖累整體表現的主因,汽車類消費7月年增速為-2.6%,較前期的17.2%大幅下滑19.8個百分點,其他消費品表現則與上月大致持平;截至2019年上半年,汽車類消費年增率僅1.2%。
再來分析另一指標,第二季中國最終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貢獻率為60.1%,較第一季下滑5個百分點,與2018年同期相比,更低了19.3個百分點(79.4%),顯示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度呈現逐漸下滑。儘管中國自去年開始祭出減稅等刺激消費措施,但從前述兩大消費指標來看,似乎仍無法阻擋內需轉弱的趨勢。
進一步分析原因,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各研調機構預期,美國企業恐透過調高產品售價,將成本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雖然中國消費者沒有直接承擔此風險,但美中貿易戰已歷時1年多,確實削弱了市場信心,不僅讓企業主放緩投資計畫,民眾對於景氣前景也開始感到悲觀,比起消費,更傾向看緊荷包、謹慎運用每一筆支出。
中國內需不振+人民幣走貶 台商恐受害
隨中國內需市場透露疲態,過去看準中國消費潛力而西進的台商也只好咬牙硬撐,部分業者選擇暫停原有的產能擴張規劃,有些則是關店、精簡人力以降低成本,在此趨勢下,各家財報當然「不太美麗」,今年以來,一路下修全年展望的並不在少數。
不織布大廠南六(6504)就坦言,去年下半年爆發美中貿易戰,至今尚未解決,並影響到當地消費信心,不少民眾實行撙節開銷、減少購買生活用品,客戶備貨力道也轉趨保守,再加上人民幣貶值,2018年底至6月底約影響營收3,400萬元,造成今年上半年表現不如預期。也因中國消費市場不明朗,中國浙江平湖廠的擴產計畫目前暫緩執行中。
原先,市場認為,美中貿易戰將促使中國更積極釋出各種刺激消費政策,內需型企業可望從中受惠,但現在看來政策對於拉抬內需的效果並未外界預期中顯著;另一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人民幣貶破7元大關,凸顯出美中戰火已從貿易戰延燒至貨幣戰,這將不利於中國內需產業(進口產品變貴、消費下滑),而台灣企業若持有高部位人民幣,也得面臨匯損風險。面對逆風來襲,究竟台商的應對策略為何?少數贏家又是如何突圍?請留意下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