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對新加坡造成經濟成本每年達36億星幣,約占GDP 0.6%

2023/05/10 10:33

新冠疫情對新加坡造成的經濟成本每年可達36億星幣(27億1,700萬美元),約占國內生產毛額(GDP)0.6%

一、  依據美國製藥公司默沙東(MSD)於本(2023)年5月8日公布的經濟分析報告顯示,自2020年2月至2023年初,新冠疫情對澳洲、香港、新加坡、韓國及臺灣等5個經濟體的經濟損失,近96%屬於間接成本,該隱藏成本包括員工因染疫缺勤,或須照顧染疫年長者及幼兒,因而影響生產力。直接成本則係各醫療機構的相關營運及病患住院費用等。分析認為,相關間接成本將持續維持在高水平,即使各國逐漸將新冠病毒視為地方性流行病。

二、  上述報告指出,新冠疫情持續,每年對新加坡造成的經濟成本可達約36億星幣(27億1,700萬美元),約占國內生產毛額(GDP)0.6%;倘未來情況惡化,經濟成本將加重至每年160億星幣(120億7,700萬美元),相當於占GDP的2.8%。以各年齡層生產力虧損而言,新加坡20歲至64歲成年人染疫,造成約27億星幣(20億3,800萬美元)經濟損失,亦即每人承擔成本約1,285星幣(970美元),約占GDP的0.5%。65歲暨以上年長者及19歲暨以下青少年染疫的經濟成本則分別為5億4,200萬星幣(4億1,000萬美元)及1億8,200萬星幣(1億3,700萬美元),遠低於成年人。

三、    上述報告亦預測未來疫情不同發展趨勢將如何減輕或加重各市場的經濟負擔。以目前情勢而言,上述5個經濟體因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自GDP的0.6%至1.6%,其中以新加坡最低,韓國最高。但疫情若惡化,例如感染率增加或病毒更嚴重,經濟成本可能加重至占各自GDP的2.2%至5.5%。

四、  另,該報告強調疫情對不同行業及人群的影響有別,醫療、旅遊、物流、教育及餐飲等關鍵行業受影響較大。倘未來疫情惡化,前述基本上無法居家辦公的勞動力或須在康復期隔離,損失的生產時間將比「辦公桌性質(desk-based)」的工作高出3成。其中,航空業在疫情期間流失約3成勞動力,截至2022年底才恢復至疫前約8成,32%航空業者在2021年表示業務運作受疫情嚴重影響,尤其在營運及供應鏈方面。

五、  此外,長新冠(Long Covid)患者需多次複診,除造成生產力長期受損,對醫療服務的依賴亦更高,導致間接及直接經濟成本同時增加。長新冠康復期平均持續約12週,患者一般複診高達6次。上述報告預估長新冠患者造成的直接成本約6,000萬星幣(4,528萬美元),平均每人約366星幣(276美元);間接成本約12億5,000萬星幣(9億4,300萬美元),亦即每人7,645星幣(5,770美元),意味每名成年長新冠患者,即使可以工作,但由於生產力減退,在12週內可丟失46個工作日。

六、  上述報告亦評估可能緩解目前與未來新冠疫情對經濟影響的因應措施,包括追蹤接觸者、戴口罩、感染控制策略、疫苗及治療等醫療反應等其他措施。但報告強調,實施社交距離及阻斷病毒等措施將帶來許多挑戰,不應是首選,反而應繼續接種疫苗及研發新疫苗,同時擴大使用口服藥。以新加坡為例,約17億星幣(12億8,300萬美元)經濟成本可歸因於疫情對年長者及慢性病患者等弱勢群體的影響,該成本占總成本近一半,該報告提議持續為前述群體接種疫苗或使用口服藥物,以減少患病時間。(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