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4-04-19 06:56:00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聯準會(Fed)發表鷹派言論、加上經濟數據穩健,促使市場臆測利率可能更高更久(higher for longer),再加上台積電(2330)下修今(2024)年全球半導體景氣展望衝擊晶片股,帶動標準普爾500指數、那斯達克指數連續5個交易日走低。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4月18日終場上漲0.06%(22.07點)、收37,775.38點。那斯達克指數下跌0.52%(81.87點)、收15,601.50點,創2月21日以來收盤新低。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0.22%(11.09點)、收5,011.12點,創2月21日以來收盤新低。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1.66%(75.6點)、收4,491.71點,創2月21日以來收盤新低。
這是標普500自去(2023)年10月以來最綿長的跌勢,那指連跌天數則是今年1月來新高。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John Williams 18日被問到升息的可能性時回答,雖然這「不是」他的基本預期,但若條件允許、確實有這可能性。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總裁Raphael Bostic 18日則說,直到今年底為止,放寬貨幣政策都非適當舉措。
明尼亞波利斯聯邦儲備銀總裁Neel Kashkari接受福斯新聞頻道(Fox News Channel)訪問時也指出,Fed有可能(potentially)在這一整年保持利率不變。
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甫於4月16日表示,今年以來,「通膨回落至2%目標的進度付之闕如」,意味著「可能得花上更久的時間,我們才有自信」能開始放寬貨幣政策。
上述消息傳來帶動公債殖利率跳高。Dow Jones Market Data報價顯示,紐約債市18日尾盤時,對Fed貨幣政策較敏感的美國2年期公債殖利率跳漲5.8個基點至4.988%,創2023年11月13日以來新高;10年期公債殖利率勁揚6.2個基點至4.646%;3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上漲4.6個基點至4.745%。(註:公債價格與殖利率呈現反向走勢。)
美國最近經濟數據仍相當穩健。美國勞工部18日公布,截至4月13日為止當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持穩於212,000人,略低於道瓊社調查的經濟學家預估值215,000人。這顯示企業不願裁減員工,即便Fed把利率保持在23年以來最高峰、就業市場依舊緊俏。
另一方面,費城FED製造業指數在4月來到15.5點、較3月驟升超過12點,遠優於道瓊社調查的經濟學家預估值2.5點。指數漲幅主要來自三個項目:價格支付、新接訂單及出貨;不過,就業分項指數略減、每週平均工時也驟降。
半導體類股賣壓沉重。台積電18日舉行法說會,總裁魏哲家下修今年全球半導體景氣展望,因部分產業復甦速度低於預期,調降半導體產業營收增幅至一成(先前預估成長將逾一成)。他也在上次法說會預估,今年全球晶圓代工產值將年成長20%,此次法說會則將成長幅度預測下修至14%~19%,對於車用市場的看法也由成長轉為衰退。
台積電ADR聞訊重挫4.86%、收132.27美元,創2月29日以來收盤新低,在費半30支成分股中跌幅僅次於碳化矽(SiC)材料領導廠商Wolfspeed, Inc.。
車用晶片概念股同步走軟。Wolfspeed、荷蘭晶片商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 N.V.)、SiC晶片供應商安森美半導體(ON Semiconductor)、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 Inc.)分別下挫6.02%、3.34%、2.39%、1.23%。
不過,輝達(Nvidia Corp.)、超微(AMD)逆勢上漲0.76%、0.69%。魏哲家18日在法說會指出,因應AI需求強勁,台積電已規劃在亞利桑那州建置二廠及三廠,其中二廠預計於2028年量產,三廠將會提供2奈米或更先進製程技術。
特斯拉(Tesla Inc.)續挫3.55%、收149.93美元,創2023年1月25日以來收盤新低。德意志銀行長期看多的分析師Emmanuel Rosner 18日將特斯拉投資評等從「買進」調降至「觀望」,目標價也從189美元大砍至123美元,理由是根據路透社報導,特斯拉已取消平價車款「Model 2」的建造計畫。
Rosner指出,Model 2計畫遭推遲,暗示特斯拉在可預見的未來面臨消費者產品線沒有新品上市的風險,銷量、均價持續受壓的年數恐增加,2026年以後的盈餘預估值將遭到下修。Wedbush分析師Dan Ives日前表示,特斯阿電池開發長Drew Baglino離職是「一記重擊」,因為Baglino曾參與Model 2的研發作業。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