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升級,歐盟面臨「中國衝擊」壓力加大
美國白宮於5月14日宣布大幅提高對中國產品的關稅,包括電動車、半導體、太陽能電池、電池及港口起重機。其中電動車的關稅將從25%提高到100%以上。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所長Moritz Schularick表示,美國對中國的孤立政策將使歐盟經濟陷入困境。經濟學家與業界警告,中國在部分產業擁有龐大產能,由於其國內市場需求疲軟,中國企業正積極將過剩產能銷往全球,歐洲的機械製造、風力渦輪機及汽車產業面臨「中國衝擊」尤其嚴重。
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Bernd Lange(德國社民黨/ SPD)指出,美國對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純粹是保護主義,此舉將使中國把所有產品轉至歐洲市場,加劇歐盟保護市場的壓力。美中之間日益激烈的貿易戰,似乎正將歐盟推向不利的趨勢發展,德國受到影響尤劇。
安聯保險(Allianz)在一項研究指出,雖然德國與中國已建立強而有力的產業夥伴關係,但日益激烈的產業競爭正威脅德國曾居主導地位的領域,如中國在機械、化工及電器設備等領域的全球市占率已領先德國。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Jürgen Matthes表示,中國競爭對手以遠低於市場價格競爭的情況日益頻繁,幾乎所有德國工業部門均面對來自中國的威脅。
根據基爾經濟研究所(IfW Kiel)一項研究,超過99%的中國上市公司於2022年獲得政府直接補貼,僅電動車大廠比亞迪(BYD)於2022年即獲得21億歐元的直接補助,而風力發電機製造商明陽(Mingyang)則獲得5,200萬歐元的國家援助。根據北京德國商會的一項調查,近半數在中國的德國企業認為,國家資助將協助中國競爭對手在5年內成為該產業領導者。此外,德國機器暨設備製造業公會(VDMA)理事長Haeusgen表示,中國政府在推動國內企業發展的同時,以不公平手段使在中國的外商遭系統性地邊緣化。
此外,數據供應商彭博社NEF(Bloomberg NEF)聲稱,中國電池目前的產能足以滿足全球所需,且依中國廠商擴廠速度,至2025年底,中國電池產能將能滿足全球超過3倍的需求。而電動車的情況類似: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分析顯示,中國車商可年產5,000萬輛汽車,但中國市場僅有2,300萬輛汽車的需求。
對此,歐盟執委會已針對多項中國產品啟動反補貼調查,電動車為首批調查對象,而近期則陸續將中國的太陽能及風力渦輪機列入調查,7月底前將公布調查結果。知情人士表示,歐盟可能將關稅調高至25%至40%之間,但僅針對個別製造商,不會涵蓋所有中國電動車。
然而歐盟成員國對向中國電動車課徵反傾銷稅意見分岐。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表示支持,而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則表達反對。德國聯邦經濟部對此則態度較為謹慎,據內部人士表示,該部認同提高關稅是一種有效手段,也適用於中國電動車案例,但仍須考慮中方可能採取的反制措施。(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