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半年一舉發動四併購!從重要併購史看蔡明介打什麼算盤

2015/09/14 10:06

2015 年對台灣 IC 設計龍頭聯發科來講,並不好過,從第一季開始獲利未達標引發了投資人的疑慮,第二季營益率與淨利直接砍半,股價也一路跳水到現在聯發科的股價還在兩百七十幾塊徘徊,與今年高點 500 點相較,市值蒸發了 3,000 億,與此同時,整個聯發科集團同子公司、分公司約這半年的時間就併購了四間公司,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在盤算什麼?

從不斷轉型中茁壯的聯發科

相信產品生命週期 S 曲線的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也將其用在 IC 產業,其認為:S 曲線的 X 軸是時間,Y 軸是市場普及率,也可以是產品功能演進速度。即使在 S 曲線中段才切入,只要掌握好技術、彈性、效率,不見得扳不倒大巨人。這項信念帶領從 CD-ROM 控制晶片起家的聯發科,一路轉進 DVD、電視晶片市場,到現在在通訊晶片市場取得一片天。蔡明介也曾進一步提出「一代拳王」理論,認為公司若一味沉溺在成功的喜悅,被舊產品、舊客戶綁住,重複投資在舊產品線及技術上,不懂得持續求新求變,總有一天將淪為一代拳王。積極尋找下個具成長潛力的產品、在適當時機作切入兩大心法,讓聯發科一路成長到今躋身全球 10 大半導體廠。

▲產品生命週期曲線(Product Life Cycle)描述產品在各階段的獲利為此曲線的最大特徵,一般以 S曲線為標準型。(Source:Hofstra University, New York;Photo BY:QMS &; EMS London ;)

聯發科也曾被質疑成了一代拳王,2010 年下半,聯發科的困境與現在非常相似,當時低階手機市場受到中國展訊與台灣晨星以更低價殺入,聯發科股價與營收皆走下坡,在智慧手機剛起步的當時,又未能順利切進 3G 、智慧手機市場,還錯估情勢押寶微軟而非後來蔚為主流的 Android 平台,有兩年時間聯發科營運處於谷底。

兩大關鍵突破昔日營運瓶頸

在這段期間聯發科發動了多場併購,除了 2007 年已吃下美商 ADI 旗下的手機晶片部門,取 WCDMA、TD-SCDMA 技術,2010 年 8 月再併中國傲世通得 TD-SCDMA 的關鍵技術,除了不需受制於聯芯,中國半導體分析師顧文軍也形容,聯發科對傲世通的控制,相當於對中國晶片企業的一次抄底。

隨後已併集耀(Inprocomm)、絡達(Airoha)手握 WiFi 技術的聯發科,再吃第三大 WiFi 通訊商雷凌、併瑞典的 Coresonic AB,取得發展 4G LTE 必備的 DSP 技術。

最讓業界震撼的莫過於 2012 年 6 月與競爭對手晨星的合併,兩者產品線多有重疊,併了晨星除了獲得其在液晶電視等方面的技術,一舉躍居電視晶片第一大廠,更緩解了被晨星、展訊殺到血流成河的中國 2G 市場,迴避惡性競爭穩住市場,以維持足夠的獲利空間,換取更多的籌碼往更高階的 3G、4G LTE 技術發展。

對外,蔡明介靠併購取得了資源、提升公司的競爭優勢,對內,則透過組織再造聯發科重新聚焦,原本手機、電視、DVD 等三大部門,拆分成九個部門,而手機部門再劃分出功能手機、智慧手機、先進技術等子部門,清楚劃分戰線,集中心力在 3G 晶片戰場,在這之後聯發科的產品推出速度愈來愈快,2011 年聯發科手機晶片組的出貨量上看 5.5 億個,其中智慧手機晶片只有 1,000 萬套,到了 2012 年,聯發科智慧手機晶片出貨量達到 1.1 億套,短短一年時間翻了十倍,迅速席捲市場,根據調研機構 iSuppli 數據,聯發科也在那年成為唯一躋身全球半導體前 20 強的廠商,且一路慢慢成長至今,來到前 10 大。

而 2012 年併購晨星以後,蔡明介也將兩間公司業務重新整合,將晨星手機晶片及其他無線通訊業務併入聯發科,而聯發科的電視晶片與相關業務則併入晨星。

當歷史再度重演

聯發科的威脅一直都在,智慧手機市場也走入了成熟期,據調研機構集邦科技的預測,2016 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年成長僅剩 5.8%,相較今年的 8.3% 年成長率,成長幅度將繼續下滑,2015 年聯發科遭遇到與三年前相似的營運谷底,且這一次,紅色供應鏈崛起了,後面的對手展訊更加茁壯,而前面,聯發科在高階市場始終無法順利拿下,整個市場需求也開始趨緩,下一個爆發性產品是什麼還沒人說得準,有的只是一個「物聯網」的大發展趨勢,這次蔡明介採取的手段與三年前幾乎如出一轍。

2015 年上半就有恩智浦收購飛思卡爾、安華高併博通、英特爾買 Altera 三件半導體併購大案,而聯發科在 ;2015 年 4 月以來,透過旗下的子公司、孫公司已連續收購了曜鵬、常億、奕力及立錡四間公司,同令外界驚奇,大舉擴張範圍之廣更讓人霧裡看花。

改組、併購兩大營運主力成形

但早在 2015 年初,蔡明介早已胸有定見,2015 年 1 月聯發科進行了改組,劃分出了無線產品與家庭娛樂產品兩大事業群(Business Group,BG)以及無線網通和數據中心網路事業兩個獨立事業部(Business Unit,BU),產品事業群下又分出無線通訊、穿戴等五個事業部,主要應用終端為智慧手機、功能型手機與穿戴式裝置,而家庭娛樂產品事業群下,包含智慧家庭、家庭顯示與客製化晶片等事業部,主要應用終端為電視、平板、影音與光儲存裝置,聯發科主基頻、晨星掌電視,戰線劃分清楚以後,聯發科迅速開始儲備糧草。

▲聯發科 2015 年初的新改組(製圖:科技新報)

回顧近五個月來聯發科收購的四間公司,分別是以不同名義收購,以影像處理為主的納晨星名下,影像處理 IC 廠曜鵬、觸控與驅動 IC 廠奕力即分別透過晨星旗下子公司晨矽與晨發所收購;ISSI 旗下利基型 DRAM 廠常憶以及台灣類比 IC 大廠立錡則直接歸在聯發科。這次聯發科的併購不再侷限在通訊晶片的布局。

原本的老本業電視晶片現在可說是與金雞母通訊晶片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消費電子晶片來拓展版圖,聯發科的戰略可說進可攻、退可守,除了穩固原本的本業,聯發科納編的也是在物聯網極具發展前景的項目或關鍵技術。

進可攻退可守的擴張

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ETSI)將物聯網大致分類為感知層、網路層、應用層三個層面,感知層強調透過各式感測元件的嵌入,將使各項裝置有感測、識別的能力,網路層強調如何透過 WiFi、3G、4G 等有線、無線的方式,賦予智慧裝置連線遠端,應用層強調上述兩個技術,能使智慧裝置在哪些場域、時機發揮效用。聯發科自然可在網路層有所斬獲,但透過原本電視等消費電子晶片領域,在應用層將有更大的開展空間。

納入驅動、觸控 IC 廠奕力,聯發科不僅可因奕力與力晶在中國十二吋晶圓廠合作,接京東方面板驅動晶片訂單而進補,也將完整顯示器、觸控、驅動與控制晶片成一條龍產品線,如果說物聯網如台灣顯示(TDI)董事長所說的讓中小尺寸面板發展更廣,聯發科掌握了完整的產品線將有更好的能力去做整合及變化。此外,影像處理器 IC 設計廠曜鵬在車用以及無人機領域的發展,將幫助聯發科在智慧手機、電視之外,踏入範圍更廣泛的安全監控領域。而未來物聯網產品要能時時聯網,如何讓耗能降到最低同是關鍵,聯發科與國內類比 IC 大廠立錡的整併,除了讓產品線幾乎涵蓋所有積體電路(IC)應用,立錡在電源管理的智財將能使聯發科的晶片更具競爭力。(本文由科技新報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節錄自 ;Youtube/pwctaiwan ;資誠2013企業領袖訪談)

  • 不做一代拳王,深諳產品布局的蔡明介早已在暖身,等待時機出拳,給予對手迎頭痛擊。

 ;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