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老是起起伏伏,該如何是好?台灣糖尿病時鐘快轉,平均每3分鐘就有1人新確診,需終身為穩定血糖而奮戰,但醫師提醒,糖尿病的併發症多,糖友平日除了要謹守低醣高纖飲食、多運動和適度減重等健康控糖原則之外,特別是年輕病友,更應未雨綢繆,除了控糖,也要加強器官保護,才能更好地守住健康!
血糖長期失控易釀併發症 年輕糖友更需提高警覺
依據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國內每年約新增16萬名糖尿病個案,其中約半數為65歲以上老年人,而且可能受到飲食西化的影響,年輕族群確診第二型糖尿病的比例也不斷攀升,在此高齡化時代下,國人的平均壽命延長,因此病友的控糖穩糖之戰也會變得更長久。
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糖尿病中心主任陳榮福提醒,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發全身器官病變,增加心肌梗塞、中風、腎病病變,甚至因糖尿病足面臨截肢的風險,因此病友平日的健康管理,除了控糖,還需兼顧器官保護。特別是40歲以下糖尿病病友,普遍缺乏病識感,輕忽糖尿病併發症的威脅,無法配合醫囑好好控糖,造成人生可能有一半以上時間,器官都在遭受高血糖的摧殘。
後控糖時代來臨! 控糖達標+保護器官不分先後
陳榮福醫師進一步指出,以往糖尿病管理以「控糖在先,保護器官在後」為原則,但近年逐漸進入「後控糖」的新時代,訴求「控糖與保護器官合而為一」,因此糖尿病友除了要更積極追求控糖達標之外,也要重視器官保護,減少併發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變等風險。
國際趨勢:糖化血色素大於7.5,腸泌素介入積極治療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陳榮福醫師表示,目前國際趨勢及國內治療指引皆認為糖化血色素超過7.5%就應考慮進階治療,並評估心腎風險及共病以選擇適合的藥物幫助糖尿病友能夠達標。臨床處方普遍以口服降糖藥物為首選,一旦口服降糖藥使用效果不佳,無法達到糖化血色素小於7%的控糖目標,甚至大於7.5%以上時,即建議醫病進一步討論進階治療,以選擇適合的藥物,或可考慮施打胰島素或腸泌素(GLP-1),達到較佳的控糖穩糖效果。研究顯示,腸泌素可提供較好的血糖控制,幫助病友更有效地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並且能保護器官,降低共病的風險。
政府為了照護糖尿病友,健保提供多種的控糖藥物選擇,其中不乏兼顧護心和顧腎的作用。但國內現行健保給付糖尿病友的有些用藥,如腸泌素僅適用於心血管高風險病友,或治療6個月後糖化血色素依然大於8.5%的病人才能使用,門檻較高,期待政府可以接軌國際治療指引,放寬給付規定,幫助更多糖尿病友更有效率地控糖達標,降低併發症的威脅,找回不被高血糖束縛的健康人生。(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