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那斯達克」,對台灣有磁吸效應嗎?

2019/05/19 08:27

中國科創板的效應與衝擊到底如何,的確值得台灣進一步探討。其實,中國積極推動科創板與近來經濟面臨轉型壓力、美國貿易紛爭擴大密切相關,目的無非是要鼓勵中國本土創新企業,並擺脫經濟與產業受制於人的困局。

因此,科創板的目標「深化市場改革、創新驅動發展」,重點支援的產業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及生物醫藥等,並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和製造業深度融合。

科創板兩大挑戰:拉長觀察時間、不與香港重疊
我認為科創板的威力當然不能小看,但要做到「中國版那斯達克」就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首先,要建立一個活絡且能被信賴的資本市場需要長時間耕耘,過去不論是美國那斯達克,或是科技股比重很高的台灣集中與櫃買市場,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建立起來。

其次,以科創板目前的願景,很難與各種條件都相對成熟的香港競爭。 例如,目前科創板5套上市標準都以市值為基礎,配套有淨利潤、營收、研發支出、現金流量、技術成果等,取消了原先對上市需盈利等條件,另外也含括境外紅籌企業、同股不同權,以及估值在人民幣50億元至200億元等企業,確實讓科創板具備相當高的包容性。

但是科創板這些上市條件,與去年才對上市條件做大幅修改的香港有很明顯的重疊。過去香港錯失阿里巴巴,因此積極招攬中國獨角獸企業掛牌,加上香港具備國際資金等各項優異條件,顯然中大型高新企業仍會優先選擇香港,科創板恐怕只能吸收其餘風險較高、規模較小的企業。

此外,若科創板變成中小型股的市場定位,目前中國股市還有中小板、創業板與新三板,不免讓人有疊床架屋之感。如何讓科創板做到具備差異化與獨特性,需要很大的政策力道支持。

不過,不管科創板後勢如何,我認為最值得關心的還是中國進行調結構過程中,若大力改革資本市場、減少過去以政府政策與基金主導、透過各種獎勵補貼方式扶植企業的方式,加速讓資本市場運作,讓企業透過公開市場募集發展所需資金,這可能會帶來更大的產業提升作用,並對台灣造成衝擊。

也就是說,過去中國以政策扶植產業的力度很大,這也成為美中貿易戰期間最被美方詬病的焦點,一旦政府願意讓市場力量更大幅度參與產業轉型與升級,這種改革效應才是台灣最該正視的。 過去台灣科技產業之所以發展,就是受惠於資本市場引進龐大民間資金挹注,才得以成長茁壯的。

兩家中國指標企業:中微打進台積電、微芯成功研發新藥
不過,儘管科創板效應需要時間觀察,但從目前申請的名單中還是有一些可以關注的指標企業。例如,聯電投資的和艦是第一家申請的台資企業,但是否如國台辦所言未來將有百家台資企業也會跟進,就有待時間證明。

此外,從50餘家申請企業中,我特別幫大家挑出兩家具代表性的企業,一家是半導體設備商中微半導體,另一家則是新藥研發的深圳微芯生物科技,兩家公司都由歸國學人創辦且具備研發實力與產業地位,與台灣半導體及生醫產業也或多或少有些關連,值得後續觀察。

中微半導體的創辦人尹志堯曾在美商應用材料服務過13年,2004年帶了30餘人團隊回中國創業,至今已成功打下中國MOCVD(LED生產設備)市場的8成市占,此外在半導體晶圓廠使用的蝕刻設備,也在眾美日歐大廠環伺下,順利將設備賣進台積電大陸廠,證明中微具備技術與生產營運能力,是少數被國際資本市場關注的中國設備新秀。

至於深圳微芯創立於2000年,創辦人魯先平也是從美國Galderma藥物公司離職回國創業,2014年研發成功一款名為「西達本胺」的一類新藥,主要用於治療外周T細胞淋巴瘤,另外還有兩款研發中的新藥。此外,微芯還將西達本胺部分權利授權給台灣的華上生醫。

中微以打入台積電供應鏈為榮,至於微芯則將新藥授權給台灣生醫業者,也顯示兩岸在電子與生醫兩大產業,仍有緊密的供應鏈與合作關係。或許,科創板才不是關鍵議題,兩岸的產業競合恐怕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重點。 相信未來的科創板,還會有更多談不完的產業風雲與精彩故事。(本文由數位時代授權轉載)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