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F總裁:能源禁運只會削弱歐盟實力,效果反而不如高科技制裁有效

2022/06/08 10:07

巴斯夫總裁接受德國明鏡周刊專訪,暢談全球政經局勢之變化

國際知名之德國化工大廠巴斯夫(BASF)總裁Martin Brudermuller,於6月2日接受德國明鏡周刊訪問時,針對當前全球政經局勢變化,說明該公司立場及因應策略,內容重點摘述如下:

一、俄烏戰爭造成天然氣短缺之因應措施

巴斯夫是德國最大的工業氣體消費戶,若天然氣斷供,該公司營運將遭受嚴重打擊。為因應可能風險,巴斯夫前已著手降低對天然氣的依賴,包括計劃汰除該公司2座天然氣發電廠,此可削減約50%的天然氣需求。而剩餘50%所需天然氣則是用於生產氨、氫及甲醇的原材料。

若天然氣短缺致無法生產所有產品,該公司將首先與客戶商議對策,並與聯邦政府討論生產之優先序順,期望兼顧糧食安全、製藥業及汽車產業之供應,讓稀缺天然氣獲得最大經濟效益。部分產品屬系統性之重要原料,如氨,既可用於生產肥料,亦可生產用於汽車的聚酰胺,然而氨之生產成本有80%取決於天然氣價格,若天然氣繼續漲價,生產恐將變得不具經濟效益。

雖然E.ON集團(歐洲最大的能源基礎設施運營商之一)之監事會(Aufsichtsrat)主席 Karl-Ludwig Kley呼籲,未來若天然氣供應不足,應優先考量產業發展,但既然德國有天然氣緊急應變計畫,要求緊急情況下優先供應民生需求之規定,巴斯夫當然有遵守之義務。然而產業界已經針對減少天然氣依賴制訂計畫,民眾應該也要考慮調整生活方式,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儘快降低天然氣的使用。

二、對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及石油之看法

Brudermuller表示,可以理解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及石油以制裁普丁之言論,但能源禁運只會削弱歐盟的實力,效果反而不如高科技制裁有效。長遠來看,歐盟應思考由於價值觀差異,可能出現進一步地緣政治的衝突,並擬訂因應對策,使歐洲更加強大。因此他認為德國政府目前對於俄羅斯能源禁運採取冷靜態度是正確的。

俄烏戰爭暴露出歐洲尤其是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歐盟必須加速能源轉型,然而危機就是轉機,應把握此一機會,協調歐盟各會員國,檢視綠色協議中規定的歐洲氣候政策。

由於氣候變化加速,能源價格可能繼續上漲,反而使再生能源發電逐漸展現其競爭力,巴斯夫正大量投資低排碳技術及風電場,但目前問題在於缺乏基礎設施,未來若從北海風電場購買電力,政府對於輸電基礎設施之建設將是當務之急。

三、對於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看法

實施碳邊境關稅等於承認歐盟採取的減碳措施造成歐洲企業競爭力降低,故須加以保護。因此他不贊成CBAM。由於多數低碳排生產技術成本仍然過高,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始能讓企業啟動導入程序,因此歐盟應思考建立相應之補助機制,讓企業能獲得無碳排製程之啟動資金,並依其導入速度享有不同獎勵,而非先要求企業負擔更高成本,再費力保護產業免於喪失競爭力。依巴斯夫為例,該公司未來電力需求將增加3至4倍,若將目前使用天然氣運作的製程電氣化,須要大量綠色電力。為此該公司已投資一座離岸風電場,然而這些投資金額巨大,須要政府支持。

四、對近期政經情勢變化的看法

德國受益於全球化的程度高於多數國家,然而,歐洲似乎意識到,加強軍事力量才能捍衛歐洲價值觀,更重要的是維持甚至擴大歐洲經濟實力。然而目前全球逐漸分裂為數個陣營,導致原國際分工體系之供應鏈逐漸瓦解,並影響全球經濟成長。

然而全球化將一去不復返,可能導致供應鏈短鏈化,並降低各國相互依賴關係。但若想在各自陣營中形成自給自足體系,獨立於其他陣營,這將對全體人類發展造成挑戰,尤其面對氣候保護等議題,須要全球共同合作,目前情勢恐怕不容樂觀。

五、對中國市場的看法

美中貿易衝突及Covid-19疫情導致中國在一定程度上與世界隔絕,但相信疫情結束後中國將更加開放。而將俄羅斯與中國劃上等號並不恰當,兩國有著不同的制度及文化,且中國經濟重要性較俄羅斯大得多。估計至2030年,中國市場在化工產業之占比將達到50%左右,屆時全球將沒有一家跨國企能離開這個巨大市場。因此討論不應圍繞在是否放棄中國市場,而應是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巴斯夫在中國的工廠主要是為中國市場生產,從地緣政治及貿易戰略上觀之,這樣布局應是正確的。

此外,中國市場的風險在於如果北京決定軍事上支持俄羅斯,導致美國及歐盟對中國進行制裁,在最壞的情況下,巴斯夫將被迫撤出中國的業務;另一方面,在中國完全沒有據點的風險相較更為巨大,因此在權衡之下,巴斯夫決定抓住機會,持續經營中國市場。

六、巴斯夫在新彊工廠的情況

Brudermüller對於近期媒體大幅報導中國將超過一百萬維吾爾人關押在新疆集中營表示相當擔心。他指出巴斯夫長期以來致力於維護人權,並持續監控全球所有地點(包括中國)的合規情形。有關與中國經濟脫鉤論,企業實在難以在追求公司獲利與人權價值觀上抉擇,但相信持續對話是唯一方法。

七、對德國政府中國政策之看法

對於由綠黨Annalena Baerbock所領導的外交部對中政策一改原有路線,改採更具對抗性的政策,Brudermüller認為中國是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中國政府擁有非常強的執行力,能夠實現所訂的五年計畫。因此德國必須面對來自中國的競爭,在氣候保護方面與中國合作,但持續監視並批評中國的人權問題,才是正道。

然而歐盟或聯邦政府似乎已意識到歐洲企業相較美、中等國企業,出現競爭力不足問題,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若我們想在世界上捍衛歐洲價值觀,須衡量自身實力,並量力而為。以供應鏈法為例,雖然供應法的目的為協助企業執行國際環境標準及維護人權,此法固深具理想性,但實施結果將影響歐洲企業競爭力,正如前述,歐洲不應高估自身的實力,要實施此類法規應要協調全球主要國家,共同實施,始能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環境。

八、巴斯夫在中國投資之擔保

由於德國聯邦政府先前質疑福斯汽車在中國的投資布局,因無法排除與新疆之關連,故拒絕對該公司在中國的擴張進行擔保。對於巴斯夫向聯邦政府投資擔保之申請,Brudermüller認為此類投資擔保是企業風險管理的一部分,該公司根據內部對各個國家評級,定期審查及控制所在國家之投資風險。巴斯夫認為如果被迫做出任何違背所信仰價值觀的事情時,將採取因應對策,並在必要時停止生產。(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