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醫療默默崛起,2016 年將再成長 3 成

2016/07/06 09:53

打從有網路視訊起,IT 產業與醫療界就雄心勃勃的想發展遠距醫療,二十幾年來是有一些應用,但是雷聲大雨點小,從未能達成當初鼓吹的夢想,結果在產業雷達上漸漸消失,不過,隨著網路頻寬加大、串流技術進步、螢幕與攝影機的解析度均提升、智慧型手機普及,遠距醫療在新聞熱度冷卻下,卻反而默默崛起,據美國遠距醫療協會(American Telemedicine Association)統計,2015 年美國就有超過 1,500 萬人接受過某種形式的遠距醫療,而該協會還預期 2016 年還會再成長 30%。

IT 軟硬體技術的進步讓如今的遠距醫療遠比剛發展時更有意義,在仁惠醫療體系(Mercy health system)虛擬照護中心(Virtual Care Center)的遠距加護病房(TeleICU),醫師們坐在大型螢幕之間,監看著遙遠地區醫院中的加護病房病患,醫師表示,螢幕的解析度之高,有如直接在現場看病人一樣,而現場的攝影機還可縮放,拉近鏡頭到甚至可看清楚靜脈輸液袋上的小小標籤字樣。

當遠距視訊發展到如此程度,遠距醫療就遠比先前更有作用,在中心值班的醫師,能確實看出加護病房病人的病癥,判斷狀況是否惡化需要處置,雖然遠距醫師無法親自急救病人,但能下達指示给;在場的護理團隊,仁惠醫療體系藉此支援自北卡羅萊納州到奧克拉荷馬州共 38 家小型醫院的加護病房與急診室等醫療服務,小型醫院通常無法負擔有醫師全天候 24 小時值班照護,在接受遠距服務支援後,醫療品質大幅提升。

在 2015 年,仁惠醫療體系遠距醫療所支援的加護病房,病人住加護病房平均時間減少 35%,死亡率更較預期降低 30%,可說效果卓著,仁惠遠距醫療部門表示,這相當於有一千名原本會死在醫院的病人,卻能出院回家。

遠距醫療對於支援醫療資源不足區域相當有貢獻,無國界醫師也善用這項科技,派駐全球各地前線,如在尼日、南蘇丹等地的醫師們,可經由網路,與遠距醫療中心輪值的 280 位醫師討論困難的案例。

然而,除了支援偏鄉與小型醫療院所的功能,許多企業主與醫療服務提供商,更看重的是遠距醫療降低醫療費用與就醫成本的潛力,美國遠距醫療求診一次通常收費 45 美元,相較於前往診所要價 100 美元,緊急門診要價 160 美元,掛急診更要 750 美元,遠距醫療可說省錢多多,而對企業主來說,更好的是員工不用離開工作崗位就能看病,省下請病假的時間,於是,2015 年有 48% 企業提供遠距看病福利,到 2016 年激增到將近三分之二。

在這股趨勢下,據美國遠距醫療協會預估,線上醫療公司包括遠距醫(Teladoc)、隨選醫師(Doctor on Demand),以及美國康健(American Well)預期 2016 年提供的遠距診療次數將增加至 120 萬次,較 2015 年增加 20%。

 ;

給付問題是發展障礙之一

醫療服務提供商以及大型醫學中心,也跟進這股潮流,包括偉彭醫療網(Anthem,以偉彭 Wellpoint 名稱在美國上市,原名又譯為康典公司)、聯合健康保險集團(UnitedHealth Group)都提供自身的遠距醫療服務,而非單純讓顧客使用其他遠距醫療服務,再給付給服務提供商,以自身的勢力壟斷此一市場,並節省給付;而大型醫學中心則利用遠距醫療來遠距追蹤病人的病情,無需再來院掛號,包括慢性病長期診療、緊急醫療照護等服務,提供給新舊病患。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史丹佛醫學中心、哈佛大學與周邊教學醫院組成的聯盟醫療(Partners HealthCare)等醫學學術中心,都提供遠距諮詢服務。美國康健提供許多醫院的遠距醫療軟體,立志成為「醫療界的亞馬遜(Amazon )」。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則致力打造「雲端克里夫蘭」的雲端遠距醫療服務,讓跨國病患不需要親自到俄亥俄州就能會見醫師,並預期未來將可結合地區藥局診所、檢驗實驗室、影像醫學中心,提供個人化的醫療檢驗,若能以醫學中心的學識,結合這些地方的檢測醫療資源,遠距醫療將能開啟前所未有的醫療模式。

不過,在目前,遠距醫療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線上醫療平台 HealthMine 調查其 500 名客戶發現,39% 客戶從未聽過遠距醫療,未使用過遠距醫療者,有 42% 表示傾向面對面的醫療。而對 1,500 位家庭醫師的調查則發現,只有 15% 應用遠距醫療,不過若有合理的給付,有 90% 願意使用遠距醫療。

給付問題是美國遠距醫療發展的障礙之一,雖然企業主願意提供員工遠距醫療服務,但醫療保險業者卻不大願意給付給遠距醫療,不是自己壟斷,就是排除給付,讓遠距醫療不容易得到營收,政府管制更雪上加霜,有 32 州法律規定,若同樣醫療服務有面對面醫療的替代方案可行時,醫療保險不給付遠距醫療;歐巴馬健保只給付偏鄉地區,且在醫療院所進行的遠距醫療。美國國會正討論擴大給付遠距醫療,反對者認為會增加開支,但支持者認為長期下來可以省錢,顧問公司 Avalere Health 估計 10 年內遠距醫療可節省 20 億美元醫療開支。

醫師對醫師的遠距照會服務也往往不在醫療保險給付範圍之內,醫學中心如仁惠醫療體系、梅奧醫院(Mayo Clinic)、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為小型醫院組成的醫療網提供遠距專業諮詢,包括中風處置、加護病房以及其他的專科照護等,但也無法直接從病患得到營收,而是與所支援的地區小型醫院簽約以月費的方式收費,這種形式的合作下,小型醫院會宣稱納入大型醫學中心的支持體系之下,有助於醫學中心建立醫療體系品牌,地區醫院則可節省人事費用並提供更高品質服務,對醫學中心、醫療體系所屬小醫院、病患來說是三贏。

如此合作方式,將促使更多醫院投資遠距醫療,其商業模式將脫離論件計酬,而是簽定提供醫療照護顧問管理服務的月費合約。但相對的,對未與醫學中心合作的獨立遠距醫療業者來說,競爭就處於不利局面。

規定繁雜只能先鑽法律漏洞

遠距醫療最大的障礙,仍然在非經濟面上的因素,最基本的問題:是否影響醫療品質?即使是感冒小病,但遠距醫療的醫師無法幫病人聽心音、無法對喉頭採樣培養細菌,也無法觸診腫大的扁桃腺等,對診斷真的不會發生影響?美國疾管局就建議醫師,只有經快篩或喉頭採樣培養確認有細菌感染時,才能開立抗生素。

即使是最適合遠距醫療的皮膚科,據《JAMA 皮膚科》期刊的一項研究統計,在 16 個線上醫療網站上,62 次求診中,只有少於三分之一網站有提供醫師的證書或讓病人選擇醫師,只有 32% 與病人討論藥物可能的副作用,有幾個醫療網站因為未能詢問基本的追蹤問題而嚴重誤診。美國遠距醫療協會與其他相關機構決定介入,挑選出品質較佳的醫療網站,改善良莠不齊的情況。

以美國而言,各州政府對醫療的規定,也成為遠距醫療發展上的困擾,醫師必須有該州的有效執照才能在該州行醫,但跨州的遠距醫療該如何處理?遠距醫療業者往往必須讓所屬醫師與病患同州內配對,以符合規定,但醫學中心要跨州遠距醫療,就會遇上困難。

以梅奧醫院而言,在規定下,別州的病人來醫院就醫回家後,醫師可以針對就醫時所診察的疾病,以電話、電子郵件或視訊進行追蹤,但只能追蹤並討論該疾病,若是病人又有其他問題,則必須授權給該州的醫師,或由病人的家庭醫師來診療,這樣的繁雜法規限制,顯然對遠距醫療的發展十分不利。

美國目前有 17 州允許彼此有該州執照的醫師快速在其他各州取得執照,但是仍要申請,遠距醫療業者希望推動能自動承認執照,否則光是申請執照就增添大量行政業務。但各州恐怕不會對遠距醫療業者的訴求快速回應,因為各州大多還在定義何謂遠距醫療。

於是許多遠距醫療服務走偏風,鑽法律漏洞,第一皮膚(FirstDerm)提供全天候的皮膚科遠距醫療,建議診斷及治療方式,其大多數醫師都在歐洲,但執行長宣稱醫病雙方都匿名,所以不是醫病關係;第一意見(First Opinion)則讓印度醫師以視訊方式診療,但是宣稱醫病雙方只是「社交聊天」,若是醫師開立處方或檢查,會有當地醫師加入處理,要價 39 美元。

在美國,等待各州都對遠距醫療有共識,恐怕還得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此之前遠距醫療只能想辦法鑽漏洞生存,不過,隨著相關科技的進步,遠距醫療的發展利基已經逐漸成熟,與過去剛提出時不可同日而語,其提供偏鄉醫療,又可拓展醫學中心尖端醫療服務到地區的種種特性,可最大化頂尖醫療人才能救治的病患人數,提升醫療體系效率,並可節省大量可觀的直接成本與間接社會成本,終究會是重要的醫療發展方向。

台灣 IT 產業發展相當成熟,醫療實務上水準也與歐美接軌,當各國遠距醫療還受限於法規障礙時,若台灣能在相關規範上加速放寬,其實有機會做為全球遠距醫療產業創新領先者。(本文由科技新報授權轉載)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