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v業續暴增 代工廠產能受限不再MIT似必然

2012/02/04 19:19

精實新聞 2012-02-04 19:19:12 記者 鄧寧 報導

網路國民服飾品牌lativ以MIT訴求起家,迅速在休閒服飾中打出一片天下,2010年營收約15億元,至2011年時營收大增至40億元,遠超過原先30億元的預期,但也因為業績暴增,台灣代工產能不堪負荷,而於2日發出了移除商品頁面上產地標示的聲明,並提醒網友如果堅持一定要MIT,請確認之後再下單,引起一片譁然。

事實上,lativ在2010年底時即因現有代工產能滿載,而與國內成衣代工大廠聚陽(1477)攜手合作,聚陽廠房配置於中國、菲律賓、印尼、柬埔寨、越南等地,主要客戶集中於美國,包括百貨公司Kohl’s、JCPenney,大型賣場Target、Wal-Mart,成衣專賣店Gap、Old Navy、H&M等知名品牌,都是聚陽主力客戶,為了分散風險,聚陽近年也開始在亞洲佈局。

聚陽董事長周理平當時曾言,lativ的創辦人張偉強對於成衣代工的品質控管相當嚴格,而成衣業從打樣、鬆布、裁剪、車縫、整燙,樣樣需要人力親為,是名副其實的勞力密集產業,lativ要求好品質卻常因此造成商品缺貨與補貨速度較慢,lativ正處於成長期,卻遇上成衣工廠產能不足問題,而聚陽又在尋找亞洲合作夥伴,雙方一拍即合,聚陽也承諾將全力支援lativ達到2011年營收30億與2012年營收50億的目標。

如今一年過去,lativ真的達到了營收30億元目標,甚至超前進度達到40億元,也是得力於合作廠商的產能配合;事實上,台灣成衣產業外移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包括台灣最強勁的競爭對手-韓國,其成衣廠佈局也是以東南亞地區為主,主要原因就是台灣、韓國工資高,廠商負擔不起人力成本,只能往外遷移。聚陽更指出,現今中國工資上漲,業者也紛紛降低中國生產比重,往東南亞遷移是必然趨勢。

Lativ在2007~2009年的營收分別是1000萬元、1億元與3.7億元,前期規模小,台灣代工廠產能尚可負荷,待擴張到了15億元與40億元的規模時,公司必須找產能規模更大的代工廠來生產,而現實是這些成衣大廠的產能都分佈在台灣以外地區;由此來看,lativ只是選擇將事實告訴消費者,正如其在官網上所聲明的:「在其他國家生產就代表品質比較差嗎?這仍掌握在品牌經營者的理念。」製造業外移是無法改變的趨勢,未來lativ能否維持品質水準,也是對供應商與品牌商的考驗。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