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AI不只靠資訊學科,林百里:文科生將以軟技能逆襲

2019/05/21 08:13

在歷經1960年代萌發的自動化生產後,2010年代人們已進入以AI領導的智能化生產時代。

未來AI不單單只是為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等新興產業提供基礎,更是建構未來「超智能社會」的根本技術。面對這樣的趨勢,台灣該如何發展AI教育,培養孩子們在新時代生存的能力?

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多年來積極推動AI人才培育。他於今(18)日在廣達文教基金會舉辦的《程:育見AI世代》論壇上強調:「所有的科技都只是工具。工具的發明,都是為了人類文明往前走。人文才是科技的起源。」

林百里:台灣要做AI的自主國而不是輸入國,而人文能力是重點
林百里說,AI是由「ABC」三個方面組成,分別是演算法(Algorithm)、大數據(Big data)以及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其中透過雲端做AI運算可以省下大筆設備費用,也提供了AI爆發成長、遍地開花的發展根據,」他說。

如今,AI已全面進入人們的生活。從最尖端的醫療技術到藝術創作和譜曲,AI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但是,什麼樣的人能夠成為專業的AI人才呢?林百里認為,AI人才不一定是從資訊學科畢業的人。

林百里強調,了解社會脈動、會與人溝通的人才非常重要。因為AI要解決的是台灣的社會問題,那背後強調的是人文學科的理解力。他說, 台灣必須成為AI的自主國而不是輸入國。懂得「人」的人才,會是一大重點 。

以批判思考與溝通能力訓練AI人性化,文科生有望以「軟技能」逆襲
根據國家實驗研究院的資料顯示,2035年台灣在投入AI後的GDP成長率將上升1.7%,來到3.6%。而牛津大學的另一項報告則顯示,美國有將近一半的工作,在10年後有70%的機率會被自動化機器給取代。不過,雖然許多基本藍領工作、行政與會計助理等文書工作有被取代的風險,但AI也將帶動新形態工作的誕生。

「2030年,全球勞動力需求將上升21%到33%,遠超過失去的工作崗位數量,」林百里說。未來的新工作除了科技相關技能外,文科生的批判思考、溝通表達能力,都會是關鍵的技能。

AI雖然有高超的計算能力、可以解決封閉式的問題,但要優化AI,必須結合人文社會學科所培養的能力。

未來會出現的新工作,會著重於如何協助機器人性化、建立友善人機共處環境上。可能的例子包含了人性特徵訓練師、AI倫理經理、AI機器關係經理等。「文科生有機會以軟技能逆襲,讓AI變得幽默且具有同理心,」林百里說。

「用以致學」強過「學以致用」,問題導向式教育為發展重點
由於AI的自動化將取代許多例行性的工具,具有開創性、能夠靈活在工作上運用知識的人才變得更加珍貴。因此,林百里強調未來的教育應該以問題導向式的教學模式為主,讓學生以解決某個問題為出發點去學習,讓他們不斷與環境互動並進行決策,失敗了再繼續修正解決方案,才是培育未來AI人才的關鍵點。

而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體制外實驗教育機構BTS創辦人葉丙成也認同這樣的學習方式。他說,華人家長與老師在教育上有一種既定思維,覺得要幫學生準備好再讓他們上戰場。但準備過程通常很漫長,孩子們在學習當下不知道為何要學這個。

「我很反對學以致用這句話。用以致學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能力,」 葉丙成說。先讓孩子上戰場,讓他們發現自己缺乏什麼,才是有效的教學。

至於應該如何讓孩子們接軌AI世代,葉丙成表示,許多人對AI的想法好像史前人類看到火一樣,會感到害怕。我們想讓孩子知道,AI不是什麼神奇的魔法,而是但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上的一個能力。我們如果能讓孩子們不害怕AI,那麼未來AI就可以成為他們的力量。(本文由數位時代授權轉載)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