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前十大零售通路僅一家電商入榜,產業發展欠缺創新領頭羊

2018/05/31 13:30

雖然實體零售動能持續走緩,線上零售則是經歷了幾年的高速成長,但以在台灣來說,實體零售目前仍是主流,而市場上也還沒有出現具有創新主導力的零售新玩家。

放眼全球,雖然至今實體零售的銷售額還是占了市場的絕對多數,而線上消費的比例普遍都還低於兩成。但在中國和美國這兩大市場可以發現,網路科技公司如阿里巴巴和亞馬遜(Amazon),都已漸漸展現出對整體零售市場的影響力,不過這樣的情形很顯然還沒發生在台灣。

實體零售成長放緩,但營業額仍大

根據資策會MIC整合經濟部統計處和各家企業得到的數據,過去三年台灣四大主要零售通路,包括百貨、超市、超商,以及量販業,營業額成長率都已經不到10%,甚至百貨業在去年的成長率已經跌至0.4%,而這四個通路型態中,就算是成長力道最強的超市,年增幅度也不過6.2%。

但以2017年台灣前十大實體通路的營業額來看,即便是電商中營業額最高,營收規模在200億元到300億元之間的momo和PChome,也只能排在統一超、全聯、好市多、新光三越、家樂福、全家、遠東SOGO、遠百,和大潤發之後,勉強擠進第十位,且規模和前五大通路的差距都不小。

線下主導市場發展,台灣零售仍著重傳統模式

在市場缺乏新主導力量的情況下,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張筱祺指出,台灣的零售產業發展,大概只看到一些單點科技導入,而且大多可能都還只是實驗、示範性質。如統一超的X-Store和全家的科技店都是如此。可以看到,基本上台灣零售業多還是遵循著既有的遊戲規則在運行,也就是持續透過展店,或者是增加新業態,如開設藥局、餐廳等方式,來尋求成長。

而對比於台灣零售通路還在持續展店,國際零售商如沃爾瑪(Walmart)基本上已經不太花力氣在開新店,而是把過往用來展店的資源,轉而用於投入新科技研發和物流建置等,如大規模發展網訂店取服務就是一例。

同時,沃爾瑪在過去兩年也非常積極展開併購,其中以Jet.com的併購案最為知名,或是也併購了如BONOBOS這種專攻男性服飾的垂直電商等,藉此獲取新客群、新技術,以及新供應商。

整體來說,張筱祺認為在零售產業還沒有出現領頭羊或標竿案例的情況下,台灣整體零售發展的進程恐怕也不會太快。(本文由數位時代授權轉載)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