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0-07-03 09:11:55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及創業家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航太製造商SpaceX,
5月30日順利完成人類史上第一次由私人企業執行的太空載人任務,在亞洲引發太空研發熱潮。不過,中國業者因為政治因素被國際市場拒於門外,國內市場又被國企佔據,太空產業較難具備競爭力。
日經新聞英文版2日報導,對多數太空新創企業而言,火箭發射合約是重要的營收來源。不過,自1999年起,美國禁止中企發射內建美製零組件的衛星,主因華盛頓當局指控北京竊取美國飛彈與太空科技。
上海一間顧問機構的資深太空分析師Li Chao表示,「中國企業或許能跟部分不是美國盟友的第三世界國家敲定合約,但除此之外,沒有甚麼人願意冒險觸怒美國、把衛星交給中企發射。」
康乃爾大學美中太空產業研究員Lincoln Hines也說「中國政治與經濟的特性,使其商業太空產業較難擁有競爭力。」中國國內的太空市場由長征系列運載火箭(Long March)的國企主導,新進民企難以與之競爭。Li認為這引發的問題更嚴重,「中國的太空產業從一開始就陷入掙扎。遭到西方世界排擠已非新聞,他們真正的挑戰是如何找到獲利模式。」
相較之下,在歐巴馬執政時期,NASA就決定把近地軌道(low-earth orbit)的運輸業務委託給民間企業,以便專注於更遠大的任務,例如把人類送上火星。光SpaceX一家公司,就獲得NASA數十億美元的援助與合約,當中包括「飛龍」(Crew Dragon)太空艙取得的31億美元贊助金。SpaceX、Dynetics及亞馬遜(Amazon)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旗下的太空新創企業Blue Origin,則在4月30日共同贏得價值將近10億美元的NASA計畫贊助款。
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3)6月23日終於在最後一顆衛星發射後完成,能在全球提供導航服務,
不再只能仰賴美國擁有的GPS。這花了中國超過20年才完成、據傳耗資100億美元。創投機構China Growth Fund合夥人Wayne Shiong表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過去十年太空產業的完美範例:由國家主導、具備頂級科技,但發展速度不快、花費也不夠有效率。
美國太空相關ETF走勢穩定。Procure太空ETF (The Procure Space ETF,代號為UFO.US)2日下跌0.64%、收20.10美元,自3月23日反彈迄今漲幅將近40%。SPDR標普Kensho最終邊境ETF (SPDR Kensho FinalFrontiers ETF,代號為ROKT.US)2日則上漲0.03%、收30.28美元,自3月23日反彈迄今漲幅超過40%。
平民也能飛向外太空
全球首家上市太空旅遊企業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也宣布跟NASA簽協議,共同研究要如何將人類送上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簡稱ISS)。
維珍銀河6月22日
發布新聞稿宣布,已跟NASA旗下詹森太空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簽訂「太空行動協議」(Space Act Agreement),鼓勵民間企業參與太空載人飛行任務、將人類送上ISS,並促進近地軌道(Low Earth orbit)的繁榮經濟發展。
依據雙方協議,維珍銀河將研擬一份私營軌道太空人準備計畫,內容包括找出有意購買ISS私營太空人任務的候選者,以及採購ISS運輸工具、軌道上資源(on-orbitresource)與地面資源的方案等。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