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調:陸IC自製率、恐遠難達成中國製造2025預設目標

2019/02/13 15:31

MoneyDJ新聞 2019-02-13 15:31:52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中國自從2005年以來,就是全世界最大的IC消費國,但當地的IC生產量,卻並未跟上。研究認為,以中國當前的策略來看,IC自製率恐遠遠無法達成「中國製造2025」預設的目標。

科技市調機構IC Insights發表研究報告指出,2018年中國的IC生產額,佔其1,550億美元總體市場規模的15.3%,高於2013年的12.6%,預估2023年比例應會續增5.2個百分點、達到20.5%。

根據預測,由於2018年中國IC生產額僅有238億美元、基期相對較低,因此2018~2023年期間,中國IC生產額的複合年增率(CAGR)應可多達15%。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SK Hynix、三星電子(Samsung)、英特爾(Intel)及台積電(2330)這些大型IC製造外企,對中國IC生產活動的佔比相當高。

研究顯示,未來5年,包括中芯國際、華虹集團、長江存儲技術(YMTC)、長鑫存儲技術(CXMT)等中國本土企業的IC銷售額,有望明顯攀升。不過,DRAM新創公司晉華集成電路(JHICC),目前由於美國祭出制裁的關係,運作暫時停擺。

鴻海(2317)等業者也計畫在中國建立IC生產基地。話雖如此,就算中國IC生產額在2023年拉升至470億美元,對於全球IC市場(5,714億美元)也僅佔了8.2%。即使加計YMTC、CXMT等中國新創公司的IC生產活動,外企在中國的IC製造佔比也將偏高。

基於上述原因,IC Insights預測,2023年至少50%的中國IC生產額將來自在當地建有廠房的外企,例如SK Hynix、三星、英特爾、台積電、聯電(2303)、格芯(GlobalFoundries)及鴻海等。

由於北京當局未來五年計畫大規模投資,中國仍有望在某種程度上,減少對進口IC的依賴。然而,中國併購外國科技業者的行動,如今受到各國政府嚴格檢視,中國新創公司未來也可能面臨法律方面的挑戰,IC Insights認為,中國當前的IC產業策略,恐遠遠無法達成「中國製造2025」預設的目標(即自製率在2020年達成40%、2025年拉高至70%)。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