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19-08-29 12:41:22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可以想像,當您要查詢房屋以及汽車買賣,上的不是房仲或二手車網站;安排旅遊,不用再一個一個點進機票、訂房網站,而是全部在一家銀行的API平台就可以一次滿足。這是星展銀行(DBS)替消費者創造整合食衣住行一站購足的平台,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OPEN API平台,替全球還在摸索中的OPEN Banking做了最完美的實驗場域示範。
星展自2017年積極轉型的動作,不僅獲歐洲貨幣雜誌評選為全球最佳數位銀行,在盈利表現上,今年上半年獲利再度創下新高,股本回報率達到13.7%,成本收入比僅四成出頭,都是同類型銀行忘塵莫及,當全球銀行還在對這波可能是有史以來由消費者驅動最大的金融革命,投資究竟有沒有可能回收,抱持質疑下,星展已跟同業拉開可觀的差距,奠定消費者心中超越金融業的存在價值。
API數量不是重點 重點是串接的生態圈
很多人會提到,星展銀行當時一次就發表了150支的API,現在數量更達到250支,但數量不是該行成功的重點,而是生態圈的成功整合。簡單來說,如果你是該行的消費者,一天生活所可能經歷關鍵生活場域衍伸的線上查詢與支付需求,一併整合,自然有助提高黏著度。
串聯的生態圈,是從銀行客戶的需求面還是銀行能整合的供給面出發?對客戶體驗的滿意度完全不同,考驗的是銀行夠不夠了解各自客戶的差異性,而不是有樣學樣的發表雷同度高的平台;舉例而言,企金為主的銀行與消金銀行,要整合的API平台概念當然不同,假設可以替中小企業主整合自供應鏈到金流配置的開放平台,帶動的商機應該也不亞於著重B2C的消費型銀行。
掌握天時地利 開放銀行將是由消費者推動的產業革命
這次的開放銀行革命,也是Bank 4.0最重要的核心精神,多數的銀行業可能不是出於自願想改變,主要是過往金融業將客戶資料視作資產,各家壁壘分明,要把自家的財產拿出來共享?得有更高的誘因。但部分銀行業者也坦言,這場可能是由消費者驅動的產業革命,現階段的發展,比網路時代擁有更佳的天時地利。
其中Open Data是很大的關鍵。業者舉例,過去如果沒辦法在消費者同意的前提下,透過異業會員資料的交換,得透過超連結(Hyper-Link)將線上服務的場域,連到其他網站,使用者的感覺比較像是「行銷交換」,客戶資料是被當作「名單」無償給銀行合作夥伴使用。
但當透過Open API的串接,把相關的服務「崁入」(Embedded)同一網站內,就像前面提到星展銀行的例子,消費者是在同一網站,完成本來該在不同網路場域完成的服務,是真正的一站購足,使用者也掌握了自己資料被應用與否的自主性。
銀行業固守城池穩利基? 恐事與願違
銀行為什麼怕開放銀行的趨勢?說到底,怕的是本來就不好做的生意,還要面臨非銀行業的科技業者TSP競爭,因此連最早發起國家之一的英國,目前發展程度也不如官方預期。
但就以現在來看,每家銀行擁有的,充其量只是消費者某一段的金融紀錄,而且可能只是最後一段,舉例而言,一個消費者從想買車到看車再到真的下訂,銀行業可能都還不知道,一直要到真的買了車、還得動用車貸,銀行業才「被通知」有生意可做,又因為每家銀行提供車貸的服務內容大同小異,到最後就只能流於利率流血競爭。
也許銀行業還在觀望開放銀行對既有業務與客戶流向的衝擊,以為關起門,客戶會因為顧慮轉變金融服務的不便利性,被迫「屈就」現有提供者,但其實國際間早就有很多跳過銀行業客戶資訊的TSP業者,出現了創新又有效率的跨領域金融服務,像是香港的WELEND,只要消費者願意授權其查詢社群網站、電子郵件等往來紀錄,就可以透過科技大數據分析,決定貸款額度;凱基銀行與中華電信的沙盒測試,透過電信帳單繳款紀錄就可以補足金融「小白」的信用缺口。
掌握全球數一數二用戶生活型態(Life Style)蘋果,如果透過科技數據分析,對客戶理財及消費需求與償債能力,可信度應該不亞於銀行靠有限金融紀錄對客戶的信用評鑑,因此未來金融服務的商業模式,銀行是否還扮演核心位置,可能也存問號。
短痛還是長痛?思維成關鍵
可以想見,開放銀行對銀行業肯定造成短痛,但當銀行業還在擔心,相關的投資何時能夠回本時,可能也忽略了全球科技巨擘如蘋果、臉書、亞馬遜等挾龐大客戶資料庫分析能力者,對金融領域的虎視眈眈,也因此,過往在傳統金融領域越具有經濟規模,或越有銀行家專業者,在這個非傳統戰役上,反而更可能背負大象跳舞或專業迷思的包袱思維。
在這個可能是未來十年、二十年銀行業最重要的結構革命下,投資人要評鑑一家銀行能否勝出,看的是主事者的心態開放性,如星展銀行曾對外說,自己是一家擁有幾萬人次的科技創新業者(TSP),某些程度就是得跳脫金融業的傳統思維,國銀對此趨勢是防堵還是共舞?未來可能將是兩極化發展,銀行業如何與TSP業者維持競爭又合作的共榮模式,將現有的免費服務轉換成常態的商業模式,預期將是未來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