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F:百大集團衰退危機已除,焦點應放在全球布局

2024/11/05 14:24

MoneyDJ新聞 2024-11-05 14:24:43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中華徵信所CRIF今(5)日最新發布的「2024年版台灣大型集團企業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去(2023)年百大集團營運罕見大衰退,而全球供應鏈高庫存危機成為打敗百大集團的元兇,讓2023年成為百大集團罕見的低迷年度。

CRIF調查顯示,雖然2023年百大集團資產總額持續創新高,來到144兆8,753億元,不過資產成長率僅4.19%,為2008年以來新低。同時,百大集團的總營收僅34兆687億元,較2022年大幅下降9.69%,創下歷史新高的衰退幅度。值得注意的是,百大集團中竟有62個集團的營收淨額出現衰退,這也是百大集團歷史上營收衰退家數的最高紀錄。此外,稅後純益總額僅2兆3,192億元,較2022年驟減31.42%,創下自2012年以來最大的獲利衰退,這也是繼2018年和2019年連續衰退之後,再次出現連續兩年虧損的情況。CRIF指出,根據數據分析,2023年確實是百大集團罕見的低迷年度,其表現甚至可與2008年金融危機的衰退相提並論。

CRIF分析,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2020年新冠疫情、2022年俄烏戰爭/美國升息、2023年以哈戰爭,全球經濟面臨快速變遷,當前的全球經濟走勢已完全脫離過往經濟學者所熟知且可預測的軌道,以致百大集團營運受到外部環境影響時承受的高風險也越來越高。相對也可以說台灣產業與全球產業鏈連結越深,當全球經濟發生難以預測的變化時,所受到的衝擊也越大!

不過,CRIF也指出,即使在百大集團的大衰退中,仍然有台達電子(2308)集團、彰銀(2801)集團、臺灣企銀(2834)集團、華南金控(2880)集團、中華電信(2412)集團5大集團維持連續三年資產成長率、營收成長率、稅後純益成長率的三率成長。令人驚訝的是,三年三率成長5大集團中,其中三大集團為公股金融集團,連同具公股身份的中華電信集團,竟然有四大集團均為公股集團。唯一的三年三率成長的電子製造集團僅有台達電子集團,主要與台達電子為最早布局綠能和電動車系統的集團有關。而由2024年上半年百大集團的營收表現來看,有高達76個集團上半年營收總額較2023年同期呈現成長,且有60個集團上半年營收總額成長達10%以上,這也充分顯示百大集團具有極佳的營運韌性。

CRIF並指出,百大集團的衰退危機在2024年已解除,現在台灣更應該把焦點放在百大集團的全球布局。2023年,百大集團全球分子企業數雖再創9,424家的歷史新高,較2022年的9,230家小幅成長2.10%,新增194家企業。然而,值得關注的是,這其中顯示出「減中國、緩台灣、增海外」的趨勢,值得探討。

CRIF進一步說明,第一個要關注的是,百大集團加速移轉大陸供應鏈至第三國家地區。百大集團自2016年首次對中國大陸(含港澳)投資家數減少38家之後,2018年、2020年又各自減少5家及68家,2023年則為第四次減少投資家數,且由2022年的2,618家,下降至2,536家,投資家數大減82家,創下對中國大陸(含港澳)單一年度減少投資家數的新高。且其中對中國大陸本土投資家數由2,094家下降至2,028家,減少66家之多,值得關注百大集團對中國大陸投資策略已產生新的變化。

第二個要關注的是,百大集團國內投資趨緩。儘管國內分子企業的投資數量已上升至3,375家,連續七年創下歷史新高,但2023年新增的企業僅有77家,明顯低於2022年的212家,也是自2020年以來首次單年度新增投資家數低於100家。,這一趨勢也顯示百大集團對國內投資力道正在迅速減弱。

第三個要關注的則是,百大集團海外投資大舉提高。2023年百大集團(不含中國大陸及港澳)的海外投資分子企業家數上升到3,513家,不但投資家數連續三年創歷史新高,並較2022年一口氣增加199家,為2014年以來單一年度新增企業數的最高紀錄、也是百大集團史上次高。此外,這也是自2019年以來,海外投資(不含中國大陸及港澳)新增企業數首次超過國內投資的增長數字。顯示百大集團對海外投資布局積極,且持續加大投資力道。

面對百大集團的海外投資趨勢,CRIF指出,張忠謀先生多次公開說「全球化已死」具有先見之明。台灣急迫需要解決的難題是「解決發展本土產業與全球布局的矛盾」。CRIF強調,中國趨勢與美國趨勢是全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兩個關鍵。百大集團面對這兩大國的科技角力,要如何保有台灣本土供應鏈的競爭力,是長遠的課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百大集團的對外投資(不含中國大陸及港澳)新增企業數已大幅超過國內的新增數量。這一趨勢不僅反映了全球在新冠疫情後向「短鏈」布局的發展方向,也是跟著美國地緣經濟考量下的產業全球布局策略。

然而,百大集團過於熱衷於海外投資,逐漸鬆動對台灣本土的投資,以致人才,技術、產能都在海外,對台灣產業的本土發展造成排擠趨勢,這不僅海外投資、本土投資失去平衡的作用,更對台灣產業發展失去保護作用。儘管台灣的經濟發展固然須維繫在更深的連結全球供應鏈,但如何在先進產業投資維持台灣優先,將資金、技術、人才留在台灣本土,才是長期台灣經濟發展的底蘊。

CRIF並建議百大集團要思考三個關鍵議題。首先,當前仍須兼顧百大集團在中國營運的需求下,並「與中國大陸產業保持適當距離」。在美中對抗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下,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範圍只會日益擴大,即使尚未受到限制的科技產品,也需要未雨綢繆,以應對未來可能的變化。

第二個要思考的是,建立更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台灣雖然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鎮,但台積電(2330)集團營收幾乎占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營收總額的4成,成為台灣半導體的代表。然而,台積電獨大的產業結構使得台灣的半導體生態系統顯得不均衡,因此台灣需要強化半導體相關產業的自製率,例如減少仰賴日本的化學品,並促進工具機、電子及半導體生產設備的自主化。如此,將有助於更多本土科技業者共同打造一個更廣泛、穩固的半導體供應鏈,讓台灣真正成為一個具備自主能力的半導體強國。同時目前台積電已經在北美、日本、歐洲建立全球晶圓代工代工生產基地,但是如何保持台積電將最先進的製程技術保留在台灣,並使必要的供應鏈也紮根在台灣,將是保護台灣半導體發展及本土供應鏈生存的關鍵。

第三個要思考的是,為了促進台灣經濟發展,百大集團必須成為「AI產業應用的全球領頭羊」,才能維持台灣在各產業全球供應鏈的地位。台灣在AI晶片、AI伺服器、AI PC方面都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樞紐,但目前本土產業和企業在運營中導入AI的程度,仍主要侷限於少數大型科技公司。CRIF認為,台灣的科技實力不應僅限於生產AI晶片及相關產品。儘管政府在2023年提出台灣 AI 行動方案 2.0(2023-2026),不過計劃框架過於龐大,因此呼籲政府將產業AI化置於台灣AI化的優先執行。企業營運是最實際實現AI化的場域,而百大集團更適合作為台灣產業AI化的先鋒。

CRIF也指出,現今的經濟環境利多與利空因素並存, 傳統金融政策工具的效果已大不如前。即使進行貨幣寬鬆,若未搭配適度的產業政策,僅有充足的資金準備也可能無法發揮效用。因此,百大集團應將營運視野擴大,未來導向更加明確,並進行總體前景預測。依據不同的經濟變化做營運壓力測試,以便提前準備應對不同程度的挑戰。例如美國大選在即,百大集團應考慮潛在的「川普風險」。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