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台股愛「升」;電子股不見得「匯」受害

2013/01/16 10:30

精實新聞 2013-01-16 10:30:55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比起區間盤整的台股,近日的台幣題材更多,兌美元盤中數度衝破29元關卡,進逼「彭淮南防線」。儘管央行在此尾盤突襲阻升力道轉強,但從長線角度,台幣恐得逐步適應常態性「2」字頭時代,而從歷史經驗來看,自金融海嘯後,台幣兌美元只要當月有較明顯升值,台股超過85%機率月線都收漲,且外界疑慮最深的電子股,還有過半機會表現超過大盤,這跟投資人想像的,是否有不小差異?

去年第四季以來,全球匯率興起新一波的風水輪流轉,本來一路憑籌碼面強勢的日圓,在新任首相明言將放寬通膨目標及無限制供應日圓下,應聲反轉,直至近日兌美元急貶測試90大關,才見財政部長出面喊話,盼後續以緩貶取代急貶。去年上半年兌美元中價還呈貶值的人民幣,也順股市轉強,近日也領頭創下二次匯改後的新高,新興亞洲貨幣再見一番攻勢,韓元、台幣紛紛創下超過一年的新高。

儘管多數出口商及業界認為,無論以台灣高度仰賴出口的經濟條件、日圓急貶等觀點,台幣兌美元有效升破28.5元的「彭淮南防線」的機會不大,但從台幣兌美元的年線及長線趨勢來看,台幣兌美元的3字頭時代恐已逐漸遠離,民眾及廠商都得越來越習慣台幣、甚至整體亞洲貨幣自亞洲金融風暴後以壓低匯率刺激出口的模式。

不過,也因全球經濟復甦之路仍顯襤褸,亞洲出口經濟體自然不敢貿然放任貨幣升值,影響出口競爭力,特別是日幣帶頭的貨幣競貶賽還未見最終成敗,假設日圓的貶勢一發不可收拾,美國也加入弱勢貨幣行列,新興亞洲貨幣自然不願意獨強,此時老大哥人民幣的態度就很關鍵。

回歸台幣與台股關連性的討論;眾所皆知,台幣升貶對產業都是兩面刃,升了順利進口商意、逆了出口商;貶值則讓出口商笑,但民眾的實質消費力下滑,也不利進口商採購;但以資金流向來說,在「合理」的情況下,資金匯入一個區域,自然需要尋找去化出口,特別是在全球超低利率的時代,更不可能只是為賺那遠不及1%的活儲利率,因此就常規面來說,強勢貨幣通常有利當地資本市場的評價調升,股市也比較容易Outperform。

歷史經驗看來確實也是如此,根據嘉實資訊投資股曆的統計,台股與台幣兌美元價格的歷史關聯度為-0.55,也就是台幣兌美元呈現升值的話,有過半的機率台股也會上漲。如果拉08年金融海嘯後台幣當月出現較大升幅的25次經驗,台股僅有2010/1、2012/4及2012/10三次呈現下跌,其餘都為上漲,且還有2009/3、2009/4、2009/5、2009/9四次的當月漲幅超過兩位數。

台幣升值、有利台股資金行情,這個多數投資人並不訝異,但有個更有趣的資料值得思考。通常台幣升值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電子業的匯損壓力,恐不利電子股表現,但同樣從25次的抽樣來看,電子股(以上市19類的電子指數為取樣標準)有13次的機會表現優於大盤,機率過半,這個數據是否跟投資人的想像很不一樣?

合理的解釋是,台股有近半的權重由電子股貢獻,假設外資要進場買股,被動式操作的基金即使用射飛鏢的方式,都有一半的機會可能落在電子股,只是在強勢台幣的氛圍下,電子股除了匯率外的其他競爭力將更被突顯,此時擁有較高進入門檻、較高毛利率及較高風險承受力的廠商比較容易勝出。

當然,台幣升值的「概念股」也不少,金融、營建、內需、觀光都在被點名之列,這樣的選股邏輯著眼於台幣資產實值價值及實質消費力的的成長,只是投資人在選股上,得特別留意概念股與實質受惠股的差異,也得搞清楚自己買的是受惠資金行情的「概念股」還是實質受惠的「業績股」,因為這可能與操作上持股的時間及需要觀察的指標存在很大差異。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