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中型企業脫碳轉型挹資逾30億歐元
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BMWK)8月23日宣布新資助方案「聯邦工業及氣候保護促進」(Bundesförderung Industrie und Klimaschutz,簡稱BIK),未來新增資金將主要用來資助中型工業企業脫碳轉型。根據目前規劃,到2030年的資助總額約33億歐元,資金來自氣候與轉型基金(KTF,註1)。
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綠黨)表示,新資金方案除針對氣候保護協議內容進行補充之外,更希望藉此支持中型企業轉向低二氧化碳製程。
BIK的目標與「氣候保護協議」(註2)一致,以為互補,主要以中型企業為資助對象,惟兩者不得累計併用。中小企業(德文簡稱KMU,英文簡稱SME)的融資專案規模為50萬歐元,大型企業的專案規模為100萬歐元。對於1,500萬歐元或以上的項目計畫,則由地方各邦共同出資30%。
新資金主要針對能源密集型原料產業,例如鋼鐵鑄造業、玻璃、陶瓷、造紙及水泥業等產業公司。另新資金也預定對推廣促進二氧化碳的捕獲及地下儲存。儘管此類方式遭到環保組織批評,但聯邦經濟部強調這筆資金「僅限於難以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石灰、水泥、熱廢物處理、基礎化學、玻璃及陶瓷領域的投資創新項目亦有資格獲得資助。
註1:
為因應氣候變遷與經濟轉型,德國聯邦政府2023年8月特籌編「氣候與轉型基金」(Klima- und Transformationsfond,簡稱KTF),初步規劃2024至2027年投入2,118億歐元來推動氣候保護與能源轉型,例如建築翻新、交通網路升級、推廣電動汽車,以及補助半導體廠來德國投資等經建計畫。
註2:
德國修訂之《聯邦氣候保護法》規定,目標以1990年為基準,至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比例提高到65%,並於2045年實現碳中和。「氣候保護協議」係工具措施之一,旨在基礎工業中大規模推廣氣候中和的生產技術。此即國家與企業間就生產氣候友好型產品簽訂契約,保證企業將獲得15年的補償金,以補償採行氣候中和生產技術所衍生的較高成本,同時亦保護企業免受碳定價波動及其他風險的影響。(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