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全球產業資金結構轉型,銀貸取代IPO

2011/07/25 08:47

精實新聞 2011-07-25 08:47:07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生技醫療產業資金結構轉型,銀行借貸取代初次申請股票上市(IPO)及上市後籌資等管道,成為產業近年最重要的資金來源,而因日漸高漲的開發成本及創投獲利了結的平均時間拉長,投資資金開始轉向成熟且獲利良好的公司。專家認為,該等趨勢下,將讓藥廠的營運模式出現轉變,除強化價值鏈垂直整合外,也將出現虛擬的垂直分工。

根據BCIQ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生技業總計籌資237.24億美元,其中初次申請股票上市(IPO)金額5.14億美元,上市後籌資(Follow-on)30.01億美元,創投(Venture)則為28.53億美元,反而來自這三項管道以外的籌資金額高達173.56億美元,這個金額也較去年全年逾倍成長。

光就美國生技醫藥產業籌資活動來說,根據Ernst & Young統計來看,2010年整體籌資金額已重回20億美元以上,回到金融海嘯前高峰,不過,資金結構卻有極大轉變。一方面,2000年美國生技業總計籌資33.1億美元中,IPO占比約三成,另有三成來自上市後籌資,當時來自銀行借款的比重僅約19%。不過歷經前波生技泡沫後,美國生技業IPO市場轉趨謹慎,2007年原有些許回溫,惟金融海嘯後又趨緊縮,以今年上半年來說,IPO市場狀況仍不盡理想,反倒是銀行貸款占整體籌資比重拉高至75%

台安生技/啟航創投專案經理呂宗憲表示,創投投資一家生技公司,就是希望投入後可以透過公開發行或被併購,順利出場,不過,根據統計,2002-2004年創投投資透過IPO獲利出場平均耗時6年,2005-2007年提高至7年,2009-2010年甚至再拉長至9年。呂宗憲說,國內也有類似狀況,代表創投業要夠過投資的公司順利IPO出場的時間都有拉長跡象。

除主要資金來源轉變外,相較於金融海嘯前資金過半投入創新型的生技醫療公司,2010年投資者則多集中較成熟獲及獲利表現好的公司。另一方面,近年生技醫藥產業的研發簽約金(up-front payment)也逐年遞減,根據Ernst &Young數字顯示,2010年平均研發簽約金已降至5千萬美元以下,至少創2006年來新低,代表,工研院IEK也統計,平均一個新藥從化和物過濾出候選藥物,進行臨床前試驗、人體臨床、FDA審視,乃至有些大規模的藥物需要進行審視後的四期臨床,平均耗時16.5年,隨著日漸高漲的開發成本,新藥廠所要承擔的風險也隨之升高。

另方面有趣的是,以近期宣布藥品臨床結果廠商當日股價表現來說,平均還呈下跌25%,市場已不像2000年初期公布臨床結果後股價當日大漲的激情,整體投資更偏理性成熟。

也因整體投資更趨謹慎理性,且相較於1990年代新藥公司平均年研發費用165.5億美元,創造32.5項新藥通過FDA核准,2000年的年研發費用大增近2.4倍,且平均核准的新藥數降至22.8個,代表FDA藥物審查趨於嚴格,研發的時程及費用增加。

工研院產經中心游佩芬認為,這樣的趨勢下,藥廠的營運模式將出現轉變,一方面從新藥探索到銷售,將更重價值連的垂直整合,且會從學研機構、CRO(委外研發組織)CMO(委外製造組織)CSO(委外行銷服務),將發展成虛擬的垂直分工,以求效益最大化。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