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電池大廠益通22日在停牌下,召開重大訊息,由董事長溫清章親自說明,將停工唯一仍營運的本田廠。這也意味將停止太陽能電池業務,未來,益通將陸續處分資產及庫存,是否轉型仍有未知數。
內情人事指出,根據櫃買中心規範,公司營運全面停頓逾六個月或連續六個月公告營業收入為零或負數者,得終止賣,若益通沒有營收,又陸續處分南科廠與科技二路廠,在6月21日股東常會同意後,極有可能下櫃、清算,將錢退給股東。
根據財報,益通2011年至2018年總計8年時間,虧損高達136.94億元,相當於虧了4.3個股本,目前益通市值僅剩10億元,2018年底淨值為6.56元。
台灣缺電,曾帶動發展太陽能電池產業的多檔綠能股股價飆高,益通光能更在2006年曾衝上千元大關,成為台股股王,誰也沒想到13年後,益通股價僅3.24元,不勝唏噓。
昔日跟鴻海搶親,英業達認虧損10年
益通多年無法獲利,背後最大苦主,恐怕非英業達莫屬。2011年,看好太陽能產業前景,英業達急於多角化布局,看到益通要辦理2.3億股私募,創辦人葉國一意氣風發,不斷追加價碼,最後竟成功攔路劫親,以每股高出鴻海2元的價碼,從鴻海口中硬是搶走益通這塊肉。
英業達攔胡,不僅讓鴻海一度以為成功認購益通私募而公告,卻又在兩天後宣布破局,更讓益通股價大洗三溫暖,此案也在台股史上添了一筆紀錄。
最後,英業達以每股22元,總金額50.6億元取得益通私募,成為持股47.97%的大股東,英業達也與穩懋合資英穩達,加速集團布局太陽能,而益通因連續10年虧損,2018年才宣布減資59%,目前英業達持股降至34%。
未來若益通處分資產,甚至清算,英業達有機會拿回部分資金。
太陽能慘業縮編,英業達丟包袱
若真下櫃,對英業達並非壞事,多年來,英業達本業中認列太陽能事業體營收跟虧損,是拖累毛利率主因。舉例而言,益通2018年毛利率-37.9%,未來英業達擺脫太陽能包袱,對本業財報有正面幫助。
由於太陽能市場持續受各國貿易壁壘影響,價格大幅下滑,加上中國太陽能電池廠價格競爭激烈,當地政府積極補貼本土企業,使得益通長期虧損,根據統計,從2011年英業達入股益通當年起,至2018年為止,益通總計虧損136.94億元,而英業達認列虧損高達34.96億元,相當每股0.97元。
溫清章指出,自2012年開始,太陽能市場持續受到貿易壁壘影響,去年開始更有美國201、301條款,中國531新政,印度防衛性關稅,歐盟MIP結束等,從上游到下游系統市場價格都不穩定。
同時,中國政府大力支持太陽能產業,使台灣太陽能電池價格面臨壓力,今年雖然價格稍微回穩,但仍然低於生產製造成本。
益通三廠房都將處分
溫清章表示,除本田廠將停工處分,其餘閒置廠房包括南科廠、科技二路廠,帳面價值分別為4.55 億元、2.7 億元,將委託2家仲介,以公開標售方式尋求處分。益通停止太陽能電池業務並處分本田廠,仍須於6月21日股東常會討論議決後實施。
目前不僅益通將停止業務,處分資產,另一家英穩達在2017年併購英懋達後,目前營運也表現不佳,9年中僅獲利兩年,但營運效率相對較好,董事長謝瑞海曾預言,中國因太陽能電站安裝率達標,補貼喊卡,將衝擊整個產業,甚至中國與台灣都將掀起關廠潮,如今一語成讖。
根據英業達統計,集團旗下益通、英穩達、英懋達3家太陽能相關企業,2011至2018年之間,總計虧損達152.55億元,如今隨太陽能投資業務陸續縮編,將對英業達未來轉型包袱減輕不少。(本文由數位時代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