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貨幣清算利多出盡?或只是時候未到

2012/09/06 09:36

精實新聞 2012-09-06 09:36:07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8月底簽定,旦簽定後金融股不漲反跌,即便短期來看,金融股消息面恐面臨利多出盡,但以香港經驗來說,只要人民幣存款拉升至國銀總存款的1成,且有適度去化管道,利差可望是台幣的1倍,對國銀的獲利仍是很補,假設真能朝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目標邁進,台灣金融圈的國際地位自然也不能同日而語。 

等了好久,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終於趕在市場預期的最後期限8/31簽署,只是還須等待相關法令修正,最快本月底國內外匯指定銀行才有機會同步跟進開辦人民幣作業。不過,在該備忘錄簽署後,金融股不漲反跌,多數分析評論認為,此已是預期內的利多,股價恐提前反映,而以MOU形式簽署保障效力恐也不如正式協議,最重要的是在清算行、實際業務開放範圍等細節還未進一步出爐前,市場也多傾向靜觀其變,以靜制動。 

到底金融業期待已久的利多,會不會就一次玩完?或許無須這麼悲觀;當然,站在主管機關管理的立場,業務開放很難如市場最樂觀預期的一次到位,而得「循序漸進」,不過,至少在協商進度上,兩岸對建立貨幣清算的直通管道,歧見不大,重點反而得回歸國內主管機關法規修訂及業務開放願意開多大的門?倘若又落入ECFA後開小門、走小路的批判,恐怕才會讓市場大失所望。 

其實,無論是積極面的興利或消極面的補牢,主管機關開放人民幣業務的速度都有不能不再加快的理由。以消極面來說,與台灣金融業直接競爭的香港,已開放當地銀行承做非港民的人民幣業務,即使因今年人民幣兌美元逆勢走貶,影響香港以投資為主的需求,不過,就長期而言,假設台灣對一般民眾人民幣業務開放屢設限,甚至不列入第1波開放範圍中,中期高資產民眾的資金出走潮恐也難避免。 

而以積極面來說,國內金融業真的很需要新獲利動力的活血!即便今年上半年國銀獲利仍處高檔,但面臨與國際同步的資本要求及提存準備從嚴,不僅增資潮恐方興未艾,一銀也首開一槍確定年底前將提前把正常放款的提存率拉高至1%,預估增提22-23億元的準備金,其他有餘力的銀行不排除也將跟進,更長期來看,國內經濟成長率恐陷入中期調整,央行利率難有明顯調升,在此背景下,無論是壽險業的利差損及銀行業的存放利差,要持續改善的難度都不小,加上國內金融市場超額競爭早已不是新聞,如果沒有放手讓國內金融業者去大中華市場一博,台灣金融業恐落入一灘死水,成為下個待救的產業。

其實,兩岸貨幣清算是讓國內金融業轉骨的不錯起點。首先,以香港經驗來看,假設國銀人民幣存款拉高至占總存款的1成,推算將上看6500億人民幣,假設有合理的去化管道,以人民幣現階段利差至少還有3%、是台幣的倍數來看,對國銀多出來的利息收入貢獻就有4、5百億台幣,約當整體國銀半年的獲利。

而對非銀行業來說,無論是壽險業發行人民幣保單、投信業的純陸股基金乃至企業發行「番薯債」的承銷商機,只要法規開放可跟上時代,對金融業都是如獲甘霖,假設在累積足夠人民幣的存量及流量基礎下,長期台灣要發展另個重點離岸人民幣市場也將指日可待,屆時台灣遭邊緣化的金融市場,可望再回東亞重心,國際地位自然將有明顯提升。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