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15-10-12 16:47:43 記者 陳苓 報導
全球經濟積弱不振,各界把矛頭指向中國,但是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反唇相譏,說景氣欠佳是已開發國家需求太弱肇禍,並公開呼籲美國聯準會(FED)承擔國際責任,別奢言升息。
陸媒第一財經日報12日報導,樓繼偉接受該報專訪表示,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問題不在發展中國家,而是已開發國家復甦乏力。美元是世界貨幣,應該承擔全球責任。目前不是加息時機,美國在全球責任的重擔之下,也不可能加息。歐洲的結構性改革已略有起色,但是地緣政治和難民衝擊是很難解決的問題。他在祕魯利馬參加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年會時,發表以上談話。
中國矛頭對外,砲火全開,Forbes網站的自由撰稿人Gordon G. Chang則說北京滿口謊言,是拖累全球經濟的禍首之一。他11日文章稱,中國宣稱前兩季GDP都為7.0%,19日將發布第三季GDP,預料僅會微幅下滑。IMF新發布的國際成長展望,也未調降中國成長預期,今年仍為6.8%,明年為6.3%。外界多推論中國經濟放緩,是當局一手擘劃,帶動經濟從投資導向轉型為消費導向,他認為這些看法大錯特錯。
Chang指出,消費在中國經濟比重漸增,主要是其他部分如出口和投資都下滑,消費佔比才因此增加。中國經濟轉型的真正原因是舊的成長模式不管用,才被迫靠消費提振經濟,北京官員無法減緩下行趨勢,顯示經濟走緩不在當局計畫之中。近來習近平政策更大走回頭路,跟市場經濟或改革沾不上邊。舉例而言,北京當局修理特定對象,市場幾乎對外封閉;大型國營企業合併,走向正式壟斷;官股在國營企業持股增加,抹滅先前的私有化努力;種種國安法規,更幾乎禁止國營企業和外商做生意。
花旗首席經濟學家Willem Buiter 8月批評中國官方數據不老實,中國GDP成長可能僅有4%,明年或許只剩2.5%。Chang表示,Buiter看法較接近現實,中國正是拖垮全球經濟的禍首之一。
金融時報(FT)專欄作家Martin Wolf 9月15日也撰文表示,衰退風險成了中國最新的出口商品,花旗首席經濟學家Willem Buiter估計,中國可能引爆全球經濟衰退,國際出現「成長型衰退」(growth recession)的機率約為40%。
報導稱,中國靠投資帶動成長,要是投資和需求、資產負債表一起大幅萎縮,中國將減少進口資本財,中國約佔全球投資1/3,衝擊會極為劇烈,日本、南韓、德國將受打擊。另外,原物料也會再遭重創,澳洲、巴西、加拿大、波灣國家、俄羅斯等遭逢利空。與此同時,許多受創業者債台高築,隨之而來的財務壓力,將被迫業者縮減開支,直接削弱經濟。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通稱大摩)新興市場部門主管Ruchir Sharma 8月16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過去50年來,平均大約每八年全球就會衰退一次,因此下一波的世界大蕭條也許正在醞釀當中,而北京對人民幣、陸股的政策慌張反覆,顯示下次的全球衰退也許會是「中國製」。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