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金融業多看長多,籲去化管道擴大

2014/03/14 11:09

精實新聞 2014-03-14 11:09:54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人民幣走向雙向波動時代,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轉向貶值,不過多數保險及銀行業者仍力挺人民幣的長多走勢,對人民幣資產採取逢低加碼態度。但業界也呼籲,要加速人民幣去化管道,才有助國內人民幣資產池擴大,進一步發展離岸中心。

目前金融業投資人民幣資產以保險、銀行及投信為大宗,其中保險業除如國壽、新壽、富邦人壽等壽險公司外,隨國內業務分行(DBU)開放承作人民幣業務,以一年期短期資金為主的產險業也開始增加以定存為主、搭配小量寶島債的人民幣資產;業者也估計,先前業界發行人民幣投資型保單的金額不大,累計僅1億人民幣左右,但隨3月底、下月初傳統型保單問世後,壽險業對人民幣實質需求將轉強,資金操作也會更具彈性。

相對於保險業,銀行業則是吸收人民幣的速度遠超過預期,自去年2月開放DBU承作相關業務以來,央行最新統計的人民幣存款存量已超過2,100億元,超越新加坡,且據業者初步觀察,人民幣2月中下旬轉貶後,對台灣存戶影響還有限,「反倒是不少大媽看法與央行總裁相似、逢低買進」。

對於本波人民幣貶值,受訪的壽險、銀行業者多贊成多數研究機構的看法,亦即此不意味長期貶值的開始,而是走向雙向波動,且也不排除官方引導人民幣走貶,除打擊投機客外,亦可多少刺激疲弱的出口;不過壽險業者表示,因目前業界持有人民幣資產的部位都還很小,且即使是收益率最低的定存,年報酬率都還有2.5-3%,高於國內公債商品,更遑論點心債及其他大陸境內發行公司債動輒4%甚至5-6%的水準,加上考慮未來大陸分支機構會有人民幣的實質需求,預期逢低買進的操作仍是主流。

不過,法人也指出,因多數壽險業的人民幣資產是以固定收益商品為主,金融分類以備供出售為大宗,小量歸類於無活絡市場或持有到期,其中備供出售部位仍需按照債券價格及匯價進行評價,波動直接納入淨值,但因此波人民幣貶值幅度還不大,且還高於壽險業者的人民幣匯價的持有成本,評價影響有限。

相較於增持人民幣資產的態度趨向一致,業界反而更憂心現有人民幣的去化問題。以銀行業來說,交大教授葉銀華就直言,國銀每吸收100億元的存款,就有八成轉存中銀台北,也讓中銀台北分行的資產暴增至8千億台幣,幾乎已是一家中型以上國銀的規模。

大型行庫業者表示,目前國銀平均收受人民幣存款的成本應還不及3%,以目前轉存中行台北來看,利差還有約0.5個百分點,且承擔的風險有限。不過銀行業積極轉存,還有一個更現實的理由,亦即缺乏其他有效的去化管道,三商銀主管分析,目前多數國銀大陸分行的人民幣放款部位都還不大,如果要投資境內固定收益商品,還得取得QFII或RQFII資格,不然就僅能買買寶島債或點心債,但還是難跟上人民幣資產累積的速度。

業界期許,金管會能加速人民幣去化管道;首先在發行寶島債部分,目前還限於台商在大陸分支據點及大型陸銀,但如果比照香港點心債經驗,約有二至三成是實質需求為美元或歐元的第三方發行,若增加發行方的廣度,應有助寶島債資產池加速擴大。

此外,業界最期待的還是兩岸服貿協議盡早過關,大陸官方承諾至少千億人民幣的RQFII額度可對台灣金融界釋出,如果以資金運用收益高出2-3%來看,對壽險銀行的利差就很補。至於人行行長周小川丟出希望人民幣投資更能引導進入實質經濟,如透過外商直接投資方式(FDI),業者直言,如果不涉及政治議題,當然可在商言商,但從中國開放速度及兩岸協商來看,短期恐怕還難見。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