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2-11-15 09:05:57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最近看到個數據頗令人驚心,台股竟有約四成的個股跌破淨值,跌破票面者也不在少數,當然股價跌破淨值的因素很多,除了外在因素外,通常代表市場不看好這家公司帳上淨值等同於那個時空下的淨變現價值,因而給予個別程度的折價,不過,如果一個市場長期有近半的公司股價低於淨值,又不見大股東出手相救,背後的因素值得深究。
根據證交所統計,上市公司10月底的平均股價淨值比為1.54倍,而今年5-7月的最低檔落在1.53倍,最高則為2月的1.77倍,但相較於金融海嘯前動輒1.9-2倍數水準,差距不小。不過,單就最新股價淨值比的數字還有約1.5倍,對照約四成上市櫃公司股價跌破淨值,當中感覺還是有不小落差,合理的解釋是部份高價股或特定如生技族群長期股價淨值比都有一定水準,拉高平均值,有些程度上並不能反映台股最真實的情況。
股價為何會跌破淨值?原因很多,當然外在因素占大宗,如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台股的平均股價淨值比就一度面臨1倍的保衛戰。不過,扣除整體大環境因素,個股的股價如果長期低於淨值,多少也代表市場不認同其淨值等同於當時的淨變現價值,直白點說,就是假設這家公司馬上解散,投資人也不相信馬上能分得與淨值相當的財產分配。這樣的折價通常出現在非約當現金的其他資產,特別是在存貨、應收帳款、機器設備等的淨變現價值與當時入帳成本的差距。
本來股價淨值比低只是價值買盤尋求標的的一項指標,但近期中國大陸廈門三安以19.6元取得LED廠商燦圓19.9%股權,引發討論,主要是該公司截至今年第三季底的每股淨值還有24元,即使以私募增資後數字計算,每股淨值應該也還高於入股的價格。何以公司願意「賤價出售」,讓陸資大撿便宜?
從營運數字來看,或許多少有數,因產業景氣急轉直下的衝擊,燦圓已經連6季呈現虧損,在景氣沒有反轉前,除非辦理增資,否則淨值將逐季下滑。而在資產負債表中,該公司占淨值最大宗的來自固定資產,特別是機器設備,另也有超過15%來自應收帳款及存貨,其中機器設備對買方的直接意義在於產量增加,與實際出價對應的觀念為取得該產量的重置成本,且該成本得考量資金及時間。至於應收帳款及存貨,在整體產業陷入調整下,買方多少會考慮潛在的壞帳風險,給予一定程度的折價。
財務數字是死的,促成對買方有利的交易條件,關鍵還是對方形勢比人強。而台股目前股價不及淨值的公司,比比皆是,除了景氣瞬息萬變的科技業外,金融業更是大宗,即使是傳統認為居各次族群龍頭地位的金控股,目前也有超過一半股價跌破淨值,即使是金控獲利王的富邦金,股價也只勉強高於最新的淨值;一度傳出私募基金有意脫手的中小銀行、今年受內外利空夾擊的獨立券商,幾乎全數股價淨值比都遠不及1。卻還不見應該「熟知內情」的大股東出手相救,代表的是這些市場的「先知」預期最壞的時候還沒到?還是對市場死了心,索性眼不見為淨?
當然,因明年IFRS即將上路,依據會計新規還將有些帳目的調整,淨值將有些變化,但根據先前各家公司揭露的數字,外界最憂心的員工福利及優惠存款等,對淨值的負面影響還屬可接受範圍,且如壽險業還爭取比照國際標準,將不動產開帳日得以以市價入帳,如此一來增值利益將可合理反應在淨值內,假設通過,整體上市櫃公司明年的淨值波動應該不會這麼大。
不過,台股現在雖落入一個低股價淨值比,但相對的本益比卻在亞股中排名前位,這點出了上市櫃公司以淨值創造獲利的ROE數壓縮的警訊,而長期壓低的股價淨值比,即使在法令從嚴下,不容易有所謂的惡意併購,卻讓台灣企業在國際談判桌上少了籌碼,甚至凸顯資本市場籌資功能弱化的事實,這對台灣要發展亞洲籌資中心的遠大夢想,又是怎樣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