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菲央行打破禁忌 直接向政府購債!外資憂通膨失控

2020/05/20 15:07

MoneyDJ新聞 2020-05-20 15:07:20 記者 陳苓 報導

新冠肺炎造成空前衝擊,亞洲開發中國家央行為了救經濟,被迫跨入禁忌領域,直接向政府購債。經濟學家警告,此一危險舉動可能會讓通膨失控,但是當下此一風險極低。

日經新聞20日報導,印尼和菲律賓央行打破禁忌,直接向政府購債、進行債務貨幣化(debt monetization),也就是提供免費資金供政府使用。此一策略相當危險,可能會侵蝕外界對貨幣決策者的信心、並削弱幣值,有可能引發無法控制的通膨。美國銀行經濟學家指出:「極端情況下,過度寬鬆的政策會讓投資人對許多新興市場失去信心...如果新興市場貨幣持續貶值,通膨和資本外逃的風險將提高,央行恐怕得驟然收緊政策,進一步削弱經濟。」

亞洲地區中,印尼央行(Bank Indonesia)最激進,3月份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簽署命令,允許央行在初級市場購債。儘管印尼央行宣稱這是「最後手段」,只有在投資人對印尼盾需求不足時,才會使用。然而,5月14日為止,印尼央行已經直接向政府購入22.8兆印尼盾的公債。不只如此,1~4月間,印尼央行更在次級市場買進了166.2兆印尼盾的公債。

另外,3月份菲律賓央行(Bangko Sentral ng Pilipinas)使用3個月期的附買回協議(repurchase agreement),直接向政府購入3,000億菲律賓披索(近600萬美元)的公債。德意志銀行亞太首席經濟學家Michael Spencer說:「央行假定直接干預初級債券市場,能阻止公債殖利率走升,並能提高投資人信心。...風險在於萬一外資未回流...大量印鈔會打壓幣值,造成更嚴重的(資本)外逃。」不只上述兩國,馬來西亞、印度也打算跟進,直接向政府購債。

克魯曼:流動性陷阱蔓延至開發中國家

Business Insider 13日報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直言,「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從已開發國家蔓延至開發中國家。本次經濟低潮中,新興國家利率低於以往,缺乏工具能夠支撐經濟。這些國家面臨流動性陷阱,利率躺平、貨幣政策失去效用。他說:「流動性陷阱的論述中,沒提到不會發生在開發中國家。」

維基百機解釋,流動性陷阱是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提出的概念,是指貨幣政策完全無法刺激經濟時,無論降低利率、或增加貨幣供應量都沒有作用。典型的流動性陷阱在當預期經濟不景氣出現,使持有流動資產的人不願意投資。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