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IPO市場:外資銀行難有作為

2011/12/21 13:48

最近5年,中國大陸一直是全球最大的IPO市場,然而,在中國大陸的各家證券交易所,從2009年以來,高盛(Goldman Sachs)沒有承銷過一宗IPO。

對高盛的銀行家來說,這樣的空白紀錄讓人不爽,他們很少屈居第二,更不用說位列末席。但細究起來,原因更多出在備受推崇的中國大陸市場,而不是出在這家美國銀行身上。

相關法規阻止外資參與金融業,中國大陸證券監管部門有插手的癖好,而上市公司中又有大批小規模、高風險的企業,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不只是高盛,幾乎所有在中國大陸外資銀行都得靠邊站。

據中國大陸數據提供商萬得資訊(Wind)統計,瑞銀證券(UBS Securities)是中國大陸市場上經營最成功的國際運營商,然而,該公司在IPO承銷收入榜上僅排在第19名,在過去3年裡市場占有率僅?2%。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在外資銀行中排名第二,其合資公司在上述排行榜上排第30名,市場占有率為1%。高盛排在第50名,市場占有率僅0.3%。

按理說情況不應該這樣。2007年外資銀行真正開始進軍中國大陸時,瑞銀可是排在第三名,而高盛排名第六。

所有權規定是導致上述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外資銀行要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只能採取與當地企業合資的方式,而且它們在合資公司的持股比例不能超過三分之一。

“他們做了所有的工作,卻只能分得一小杯羹。”一位駐北京的外國銀行家表示,“在這個本就嚴酷的市場上,他們的實力受到很大的削弱。在相關法規對外資公司變得更為友善之前,他們是不會全力以赴的。”

第二個原因出在中國大陸IPO的性質上。按照國際標準,中國大陸IPO市場的總體規模確實很大,但單筆IPO的融資規模卻要小得多。根據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數據,2010年中國大陸平均每起IPO的融資額為1.83億美元左右,2011年縮減為1.47億美元。

許多小型IPO都發生在“中國大陸的納斯達克”—高科技創業板(Chi-Next)。然而,對外資銀行來說,承銷這些袖珍IPO所獲得的收入,相比起為1家弄虛做假的公司發起IPO所需承擔的法律及名譽風險,並不划算。

即便是大手筆的IPO也暗藏風險,這一點,瑞銀2011年已經“領教”過了。就在瑞銀承銷的兩家上市公司—比亞迪和龐大汽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Pang Da Automobile Trade Co)公布利潤大幅下滑後,中國大陸官方媒體指責瑞銀誤導投資者。瑞銀否認相關指責。(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