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身分證明年十月將發行,上路倒數前3大疑慮待解

2019/07/08 16:05

2020年10月,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將開始全面換發俗稱「晶片身分證」的新一代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預計斥資40.6億元在兩年內的時間換發完畢。新的晶片身分證將結合自然人憑證,民眾可以選擇開啟自然人憑證功能,一旦開啟,即可用來報稅、開戶、辦信用卡。

內政部表示,之所以推行晶片身分證,是希望能夠提升未來公共服務的效率,並有效防堵偽卡氾濫的狀況。內政部也強調,未來的晶片身分證上的資料不會比現行身分證要多,防偽的技術也會更強,但仍舊隱含不少個資安全問題。在上週五(5)舉辦的台灣網路治理論壇上,台灣人權促進會、開放文化基金會及中央研究院,都針對這張新的晶片身分證,提出了他們的疑慮。

晶片身分證的一大隱憂:個資是否會被侵犯?

 ;

人民讓出了哪些權利?

台灣人權促進會專案經理何明諠就表示,政府應另立專法來規範新的晶片身分證,以確保人民的個資隱私。他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例如,民眾該如何知道誰有權力讀取自己的資料?身分證晶片化後到底多了什麼用途?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是,晶片化後,人民是否會被政府做隱形註記而不自知?在缺乏明確法律規範的情況下,民眾很難知道,換發晶片身分證後讓他們讓出什麼權利。

如何確保系統安全性?

開放文化基金會的Pellaeon Lin則認為,政府開發晶片身分證的相關程式碼應該要對大眾公開。他說,雖然政府表示新身分證將會遵循相關的國際標準,但更好的方法應該是透過公開的方式,讓民間的資安人員可以一同檢驗其安全性。

晶片與硬體供應商如何篩選?

同時,新的晶片身分證也牽涉到了國防安全的議題。席間有人質疑,政府要如何確保晶片及硬體的供應商是安全無虞的?雖然《政府採購法》規定不能有中資,但很多時候政府未必能看透廠商背後複雜的投資關係與多層資金來源,使「假外資、真中資」的廠商有漏洞可鑽,將人民的個資暴露在風險中。(本文由數位時代授權轉載)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