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3-03-14 12:59:18 記者 羅毓嘉 報導
經建會主委管中閔表示,隨著全球經濟情勢的變化,區域合作與貿易夥伴的多元化已成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包括改變與中國經濟分工模式,乃至發展東協(ASEAN)、印度、回教世界等新市場,都在考量之列,同時針對美國「泛太平洋夥伴(TPP)」架構談判,管中閔也認為台灣或可循日本模式,尋求切入點。
管中閔獲邀參與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與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合辦的台灣經濟高峰會(Taiwan Economic Summit),在論壇期間做出相關表示。
由於台灣屬於海島經濟,GDP對於出口貿易的依賴性高,管中閔坦言在近2年的歐債風暴當中,作為台灣第2大貿易夥伴的歐盟經濟受傷,也對台灣構成負面衝擊;惟管中閔也強調台灣正尋求產業轉型,務求在下一階段的挑戰來臨前,能夠有效抵抗市場經濟的波動。
管中閔表示,中國的興起對於亞洲周邊國家而言,構成了很大的帶動作用,然而中國房市過熱、經濟發展快速等問題,泡沫破裂的機會「不能說是沒有」,因此台灣除了與中國持續強化經濟合作之外,政府在政策擬定上,也鼓勵企業探索包括東協(ASEAN)、印度、回教國家等新市場,追求貿易夥伴的多元化。
過去20年來,中國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吸引大量台商前往中國設廠,然而當今市況已不容許台商享有過去的高成長。同時,隨著中國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管中閔強調,中國目前掌握的豐沛資本,也到了台灣必須思考改變與中國分工模式的時間。
管中閔認為,台灣企業過去以強勁的執行能力在中國市場開出一片天,未來仍可以此為利基,扮演「中國的左右手(China`s muscle)」,藉由引進更多的陸資直接投資台灣企業,以台灣的執行能力推動產業的下一波成長。
針對台灣與中國、日本、乃至其他區域貿易夥伴的自由經濟簽署進度,管中閔也坦言,台灣對於提高市場開放度始終懷有疑慮,不過他強調,政府在推行政策時即便遭逢爭議,更重要的是如何「確保利益大於成本」;包括經建會近期力推的自由經濟特區計畫,也是「要做了才知道」,若成效有出來,未來也不排除擴大開放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