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1-11-26 14:23:41 記者 陳苓 報導
網路電商不再一枝獨秀,實體店面上演起反撲秀。機構預測,今年開店家數將多於閉店家數,為數年來首見。
華爾街日報25日報導,研究諮詢商IHL Group分析900多家連鎖店發現,今年零售業新開設的實體店面數量,預料將為2017年來首次高於閉店數量。主要擴點業者是大型商家,連鎖食品、藥品、便利商店等。百貨公司和專賣店過去五年來的淘汰情況最為嚴峻,儘管此類企業的閉店數仍多於開店數,但是關店速度已經脫離高峰期。
Dick`s Sporting Goods的店內環境和虛擬行銷資深副總Toni Roeller說:「5年或6年前,各方大談電商會吞噬實體零售業」,然而,現在線上和線下經驗更緊密連結,反倒需要更多門市。當今新設的店面與以往不同,有些規模較小,許多店家提供瀏覽以外的體驗。Dick`s新開張的概念店有棒球打擊場、攀岩牆、果嶺(putting green)等互動設施。她指出:「人們搜索網路,但是很多時候他們想先試用再買」。
電商巨擘也發現實體門市的重要性,亞馬遜(Amazon)已有線下書店和雜貨店,並計畫開設百貨公司,方便消費者在科技感十足的試衣間裡,試穿自有品牌或全國性品牌的服飾。
另外,網路獲取客戶的成本水漲船高,店面能以較低廉的費用吸引到新客戶。ProfitWell數據顯示,數位客戶獲取成本(digital 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s),也就是透過谷歌和臉書廣告、付費搜尋、內容創建等方式取得的客戶,過去五年的成本飆升近50%。更多品牌砸錢進行數位行銷,拉高成本,而且蘋果和谷歌相繼限制使用cookies,會進一步推升此種費用。Cookies是種編碼,能協助行銷者追蹤用戶的網路活動。
年末網購將變貴!亞馬遜效應褪色 電商變身通膨元凶
網購族注意了!今年年終購物旺季的電商售價可能高於往年,Adobe研究指出,電商從壓低物價的通縮推手,搖身一變成了拉高通膨的元兇之一。
金融時報10月20日報導,多年來網路巨擘亞馬遜等持續壓低物價,迫使實體店家跟進。一些經濟學家指出,全球金融海嘯過後十年,物價和薪資增幅為何低於多數決策者的預期,此一謎團的答案就是網路零售業的快速成長。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同意此種看法,2018年曾說全球金融危機後的低通膨,可能是「亞馬遜效應」(Amazon effect)引發。
然而,Adobe 10月20日報告稱,過去15個月來此種情況大逆轉。Adobe Digital Insights主管Taylor Schreiner表示:「以往(網購)有通縮作用,突然間(網購)變成通膨肇因、未能緩和通膨」。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