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1-11-24 13:35:33 記者 陳苓 報導
10月份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6.2%、創30年高,面對燙手的物價壓力,有群債市多頭堅守陣地,相信美國經濟的長期趨勢會壓抑殖利率,並預測通膨不會帶來長久衝擊。
金融時報23日報導,本月稍早公佈的CPI數據一度撼動美國債市,儘管市場預期物價會長期維持高檔,可是當前的美國長債殖利率仍遠低於2021年高點。
飆漲物價是債券投資人的致命傷,長債表現得若無其事,對一些債券大多頭來說,正證明了通膨不會造成持續性的傷害,一旦經濟復甦塵埃落定,疫情前的低利率景象會大致照舊。
匯豐(HSBC)固定收益研究主管Steven Major表示,重要的不是本週的GDP數據、下週的CPI數據、或下次聯準會(FED)會議,基本面才會驅動長期發展。他認為這些基本面包括美國人口老化和龐大的債務包袱。
債券多頭提出的論點是許多美國人接近退休年齡,會轉向能提供長期穩定收益的低風險資產,例如美國公債。美國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預測,此一族群未來幾年將快速成長,65歲以上的美國人佔總人口比重將從2020年的17%、2030年升至21%。美國當局推動財政刺激和減稅,2020年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達GDP的100%,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以來首見。這些因素會擋下通膨和經濟成長壓力,避免後兩者拉高債券殖利率。
伍德:物價壓力將消退 產品從短缺變過剩
糾結的供應鏈造成全球經濟混亂,但是港口堆積如山的貨櫃可能是個警訊,企業瘋狂拉貨下,可能會把情勢推向另一個極端,從產品大缺貨變成大氾濫。
Quartz 11月3日報導,方舟投資(ARK Invest)明星操盤手伍德(Cathie Wood)警告,業者雙重下單、甚至三重下單,下定貨品超過實際需要。一旦假期旺季過去,公司將供給過剩,價格壓力降溫。
車隊管理商Platform Science創辦人John Kennedy直言,僅管無法預料短缺潮何時逆轉,庫存膨脹幾乎無可避免。他說,大家別忘了,每次產品荒過後,接著就是氾濫期,用另一種方式搞垮大家。
產品氾濫會引發通貨緊縮,是當前高漲通膨的相反面。美國聯準會(FED)不願對供應鏈瓶頸採取行動,但坦承產品短缺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未來滿山遍野的庫存可能會從另一個方向打擊物價,突顯了決策者的難處。央行官員決定升息冷卻經濟時,也許正是雙重下單的供給氾濫潮,開始壓抑價格之時。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