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蘋果為何被咬一口?富人排隊棄美國籍?

2012/05/03 15:16

精實新聞 2012-05-03 15:16:40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紐約時報4月28日為何要拿蘋果每年合法節稅數十億美元的訊息來大做文章(註:蘋果30日開低走低大跌3.15%,跌幅大於Nasdaq的0.74%下跌)?今年以來蘋果股價/現金水位頻創新高、市值富可敵國,歐美政府卻被居高不下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這種情形還能持續多久?

顯然,這種情形是不可持續的。不過,現在不僅二十國集團(G20)無法就金融交易稅達成共識,就連美國國會也無力就高所得者是否可以繼續享有減稅措施達成協議,遑論要各國攜手研議減少對成熟科技產業的稅負優惠。其實,美國既然可以逼迫各國減少/停止向伊朗進口原油,自然也有辦法迫使美系跨國企業將資金匯回國內。關鍵點在於,美國國會議員能否以多數人利益為出發點排除遊說團體壓力。

美國國會將如何面對年底的財政懸崖?

理想狀態下,美國經濟要回到強勁成長狀態財政、貨幣政策齊頭並進才是比較健康的。然而,當前已開發國家社會所得分配日益懸殊、越來越難以就經濟發展結構轉型等議題達成共識,各國央行成了維持經濟成長的唯一防線

《美國政府預算上次出現盈餘是蘋果iPhone 3的那個年代!》

日本央行(BOJ)總裁白川方明(Masaaki Shirakawa)曾說,長期使用低利率政策會降低政府、金融產業的減債誘因。白川這番談話可說是一針見血:除了歐元區因德國的堅持(現在看來也岌岌可危)而積極減債外,日本、美國政治人物都被低利率政策給慣壞了!有了去年8月提高舉債上限(美國公債殖利率隨後因歐債危機惡化而受惠、創歷史新低)僵局卻沒受到市場懲罰的前例,美國兩大政黨(民主黨不想砍應得權益計畫、共和黨不願增稅)更沒有任何誘因認真減債。

美國政府預算連續42個月份呈現赤字不是官方機構花錢太兇(2009年第1季迄今政府消費支出僅有4個季度對GDP作出正面貢獻),社會安全、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持續攀高以及政府稅收(近3年高點出現在2011年4月)並未跟隨GDP(連續11個季度呈現正成長)走揚才是致命傷。

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計畫在在7月1日過後繼續讓美國聯邦學生優惠貸款利率維持在3.4%(如果沒有恢復到6.8%的話美國納稅人每年將額外負擔60億美元),並且提議讓中產階級繼續享有減稅優惠。問題是,誰來買單?

歐洲不像美國擁有儲備貨幣地位的護身符,也因此沒有隨意發債、隨意印鈔的本錢。德國人了解,在成為政經強權的這條漫長道路上,歐洲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打好基礎、讓財政體質轉好。在歐洲情勢尚未真正好轉前、油價尚未飆漲失控前,美國將持續擁有溫和成長的條件。

當然,美國民眾如果無法以選票讓單一政黨取得國家經濟方向的主導權、任令兩大黨繼續在國會僵持下去而導致經濟跌落「財政懸崖(Fiscal Cliff)」,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Ben S. Bernanke)說屆時就連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也幫不上忙。美國財長Tim Geithner 3月15日在紐約經濟俱樂部發表演說時指出,減稅優惠終止到期以及全面性的預算支出刪減(2013年1月1日啟動)將會使得美國GDP短少5%。英國金融時報形容這將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財政緊縮。

《拖延減赤時間的代價是...》
財政懸崖?美國信評恐將被降至「AA」?許多投資人心裡的OS可能會是:「美國的長期公債
殖利率可是跟德國一樣創歷史低點耶,美國不會像西班牙、義大利一樣看到6%的10年債殖利率啦!」政治人物可以因為殖利率低就拖延時間(kick can down the road)?

雖然柏南克曾說美國公債居高不下將提高突然爆發財政危機的機率,但許多政治人物內心可能都會認為依照當前的國際金融現實,只要歐洲一天不平靜,美債問題就不會被市場放大檢視。當然,美國有識之士會希望全球經濟龍頭是趁著這段危機空窗期趕緊找出減赤的方案,而不是等到危機臨頭才慌張地找答案。

哈佛大學教授Kenneth Rogoff、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經濟學家Carmen M. Reinhart以及摩根士丹利美國首席經濟學家Vincent R. Reinhart 4月底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網站發表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美國若因公債殖利率未像希臘、西班牙、義大利等國飆高而不把減債當作一回事,付出的代價將是超過20年的低度經濟成長,經濟產出將較非高負債時期短少四分之一。

這份研究報告檢視1800年初以來的26個先進國家高負債(中央政府負債GDP佔比至少五年超過90%)案例後發現,在這段高負債期間的經濟成長率平均為2.3%,低於低負債時期的3.5%成長率。研究顯示,高負債時期平均持續了23年。

《合法節稅高手?美國主流媒體開始酸蘋果》

為何歐美經濟數據陰晴不定,但企業獲利、股價卻能頻創歷史新高?部分原因在於跨國企業能夠運用其龐大法律團隊鑽研各國稅負漏洞合法節稅。當然,蘋果等大企業多繳點稅並無法全面解決美國政府預算赤字問題,但在這艱難景氣環境下願意善進社會責任的企業將可贏得相當正面的形象。

在那個「債務危機」還不是熱門關鍵字的年代,企業在全球各地避稅天堂合法節稅是理所當然、理直氣壯的事。然而,當歐美政府服務開始縮水、公家機關裁員、失業人口居高不下的當下,身為全球最大企業的蘋果(紐時說蘋果、亞馬遜等企業販售的數位內容比汽車企業賣的產品更容易避稅)竟只懂得啟動社會責任公關宣傳機器,大談一切運作皆採最高道德標準?

蘋果3月2日突然(現在看來這是一劑時機掌握相當好的預防針)大動作在美國官網宣佈,目前在美國50州共計(包含直接與間接)創造出51.4萬個工作。其中,30.4萬來自工程、製造業、運輸業等領域;21萬個來自iOS應用軟體(App)相關工作。蘋果目前全球共有7萬名員工,其中的47,000名(佔全球的三分之二)為美國員工。蘋果在2011年創造出7,800個美國職缺;2008年迄今累計共為美國帶來19,500個工作。興建中的美國Cupertino總部預估將為當地創造7千個營建工作。

紐約時報在其4月28日長篇報導引述南加州大學稅法教授Edward D. Kleinbard談話指出,蘋果等跨國企業透過合法節稅管道讓他們在美國、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繳稅金額得以減少。據統計,蘋果去年度竟然在全球總計繳不到10%的稅金,遠低於沃爾瑪(Wal-Mart)的24%。七成企業獲利存放在美國以外地區的蘋果去年結合微軟、谷歌等近50家企業,要求美國國會先訂定盈餘回流課稅假期後才肯將獲利(以蘋果為例金額就高達740億美元)匯回美國。

《富人排隊放棄美國籍?》
經濟學人報導,白宮4月發表一份報告指出,2009年22,000個年所得逾100萬美元家庭繳交不到15%的稅金;1,470個年所得逾100萬美元家庭更是完全沒有繳交聯邦所得稅。大約從1980年左右起,美國所得最高(勝過其於99%)族群的平均稅率竟然是隨著所得增加而下滑。

彭博社在一篇名為「富有美國人排隊放棄護照(Wealthy Americans Queue to Give Up Their Passports)」的文章中指出,美國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當中唯一對公民(不論居住地)全面課稅的國家;600萬名旅外美國人當中據悉有越來越多人正審慎評估持有美國護照的必要性。日內瓦海外美國學院秘書Andy Sundberg引述聯邦公報數據指出,去年大約有1,780名海外美籍人士宣布放棄國籍,較2008年的235名暴增657%。

喔,對了。想放棄美國公民資格得先繳交450美元,而且過去五年平均年度稅金如果超過151,000美元或其資產超過200萬美元的話美國政府還將對其未實現資本利得課徵退出稅。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