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董座:台灣過於傾斜硬體,軟體機會龐大

2024/12/30 09:13

MoneyDJ新聞 2024-12-30 09:13:19 記者 張以忠 報導

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附圖)認為,過去台灣產業過於傾斜至硬體製造,相對地,軟體產業市值過小、沒有充分發揮的空間,但軟體產業的發展不僅是台灣的機會,也是全球科技發展的大勢所趨,台灣應該抓住機會,讓軟體成為另一個具備規模效益的產業。

劉揚偉指出,台灣的軟體產業規模過於小,與我們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形成強烈對比。根據數據顯示,全球半導體產值達到6270億美元,而台灣的半導體產值占全球的27%,這是我們的優勢。然而,對比軟體產業,全球軟體市場規模約兩兆美元,超過半導體產值的三到四倍,而台灣的軟體產值僅占全球的不到1%。

這樣的落差是一種警訊,但同時也代表巨大的發展空間。然而,要實現這種成長,台灣需要投入更多資源,積極尋求突破,而非停滯不前。正如Google前執行長Eric Schmidt曾提到,台灣是一個非常棒的國家,但軟體產業卻「非常糟糕」,這反映了我們在這方面的弱點,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機會。

此外,台灣在選擇發展產業時,需要更具前瞻性。過去某些產業(如機械工程)未能創造足夠價值,規模限制在10億美元以下,原因在於未能選擇具備突破性價值的方向。一個成功的產業,不僅需要在技術與價值創造上取得突破,更需要在關鍵時刻把握住市場機會。

劉揚偉呼籲,當我們在制定產業戰略時,不僅要思考如何成為領先者,更要避免落入追隨者的位置。機會來臨時,只有具備準備和視野的產業,才能真正「飛起來」。這是台灣軟體產業需要深思並努力實現的未來。

劉揚偉指出,軟體產業的發展不僅是台灣的機會,也是全球科技發展的大勢所趨。他強調,當前有許多雲端服務供應商(CSP)投入大量資源建設雲端基礎設施,這些努力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眼前的需求,而是為了抓住未來可能出現的巨大機會。當雲端基礎建設完成後,需求必然跟進,而台灣應該在這個需求爆發前,提前做好準備。如果抱著「等機會成熟再投入」的心態,可能會錯失一次改變產業格局的絕佳契機。

劉揚偉提到,軟體產業的潛力之一在於其商業模式的可延續性。與硬體相比,硬體的收益往往是一筆交易結束後即告段落,而軟體則具備長期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例如後續的更新、服務和擴展。因此,發展軟體產業不僅能提升企業自身的獲利模式,還能為台灣的整體產業升級帶來巨大助力。然而,台灣目前缺乏一個能夠帶領產業前進的「領頭羊」,這需要政府、企業及教育機構共同努力,抓住軟體產業中的巨大機會。

此外,他呼籲創業者應該將目光轉向軟體產業,而非繼續集中於已高度飽和的半導體領域。他指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鏈已經非常成熟,台積電等企業已在全球居於領先地位,相關新創進入門檻極高。而相對之下,軟體產業市場需求巨大,但參與者卻寥寥無幾,這是一個明顯的機會。

他強調,台灣在軟體產業中的思維轉變至關重要。他希望教育機構能鼓勵學生勇於挑戰創新領域,而不是過於保守地追求穩定。抓住未來的機會需要勇氣與遠見,這是台灣軟體產業崛起的關鍵所在。

劉揚偉分析了台灣軟體產業當前面臨的三大困境,並指出這些問題背後也蘊藏著機會。

首先,台灣軟體產業的市場規模過於有限。目前,台灣在全球軟體市場的占比僅為不到1%,而資訊服務業上市櫃公司的市值僅占台灣全體市值的0.4%。這數據反映出,台灣的軟體公司規模非常小,這既是一個大問題,也是一個可以努力改變的機會。劉揚偉強調,如果台灣能夠透過正確的策略擴大規模,就有可能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與突破。

其次,台灣的硬體產業過於強勢,對軟體產業形成了壓制。像台積電這樣的世界級企業,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導致其他產業,特別是軟體產業難以獲得足夠的資源與人才支持。劉揚偉指出,這種過於單一的產業結構並不健康,因為它可能導致台灣經濟過度依賴硬體製造業。他認為,若能透過軟體產業的發展,適當分散風險並平衡產業結構,將有助於提升台灣整體經濟的穩定性與競爭力。

最後,台灣面臨國際級軟體人才的缺乏。由於軟體產業規模過小,難以吸引和培養具備全球競爭力的軟體人才。

他呼籲,台灣應努力創造另一個具備規模效益的產業,讓更多人才得以在此基礎上發揮所長,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他認為,軟體產業正是最具潛力的方向之一,只要能夠加大投入,吸引更多資源與人才,台灣軟體產業的發展將有無限可能。

(圖:資料照片)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