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在線》興達海基將投產,中鋼離岸風電商機將現

2019/12/09 12:17

MoneyDJ新聞 2019-12-09 12:17:45 記者 丁于珊 報導

配合政府能源轉型政策,離岸風電成為近兩年來極受關注的一項新興能源,而且隨躉購費率方案制定,各個風場簽訂合約,相關生產單位陸續準備好可開始投產,離岸風電即將進入大量建置階段。而台灣鋼鐵龍頭廠中鋼(2002)也在當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僅要串連起相關供應鏈,推動產業聚落外,更希望透過台灣練兵,未來將產品輸出國際。

經濟部6日預告2020年再生能源躉購費率草案,離岸風機固定費率大降7.64%,從2019年度的5.5160元調降至2020年5.0946元,不過因目前多數離岸風廠已經簽約,不受新的躉購電價影響,其中中鋼和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共同開發的中能風場在今年初已經與台電簽約,適用於每度5.516元的躉購費率。

中鋼在離岸風電扮演水下基礎製造商以及風場開發商兩種角色。在風場開發部分,中能風場與丹麥CIP及日商DGA共同開發,由中鋼負責水下基礎生產、DGA負責風機製造、CIP則負責風場開發以及財務規劃,目前已與台電簽訂購售電契約,並且提交在地化審查方案,待方案通過後才會討論三方的持股比例,並進行融資。

中能風場因避開斷層及生態敏感地區,在施工上相對容易,預計2024年完工併網,併網容量300MW,每年發電量約可達11.5億度電,售電收入63.4億元。

著重本業,推動水下基礎供應鏈

而不管是風場開發,或者配合政府推動離岸風電國產化的政策,中鋼在離岸風電的布局將重心放在水下基礎上。為了水下基礎製造,中鋼成立100% 持股的興達海基,並投入了68億元在興達港建立水下基礎產線,專門製造套筒式(jacket)水下基礎。

興達海基董事長王亞洲指出,水下基礎主要可分為單樁式(monopole)和套筒式兩種,其中套筒式因結構較為複雜,技術難度較高,成本也相對單樁式高,而台灣地質關係,且考量有地震、颱風等因素影響,多數風場都採用套筒式方案,也有利於興達海基後續爭取訂單。

台灣水下基礎商機
資料來源:法說會簡報

興達海基廠房預計在12月底即將完工,明年1月試車生產,年產能可達50座水下基礎,不過初期規劃生產18座套筒式水下基礎,2021年產量可達38座,2022年才能達到50座,以一座水下基礎約2-3億元來計算,未來產值可達上百億元。

興達海基已經接到沃旭56座Jacket水下基礎,並陸續爭取其他風場訂單,王亞洲指出,以政府規劃2025年5.5GW的裝置目標,興達能夠掌握的水下基礎訂單量約可達2GW。

培養供應鏈產製能力,盼輸出國際

在產製能力上,興達海基分為廠內及廠外兩大部分同步進行,廠內主要負責水下基礎組裝以及表面處理的工作,廠外則是串聯起相關零件製造商,其中Teir 1廠包含中鋼集團內公司如中鋼構(2013)、中鋁、中機等,另外還有其他廠商如台船(2208)、萬機、榮聖、前端等,再由Teir 1廠商分包業務,藉此建立起南部離岸風電的產業聚落,培養供應鏈產製能力,目前在供應鏈中參與廠商約有20家左右。

資料來源:中鋼法說會

中鋼年營收平均超過3000億元,水下基礎產值或者風場售電收入營收佔比並不大,但中鋼仍投入相當多的資源發展離岸風電,主要用意在於拓展深加工領域的業務,除了為本業帶來助益,也希望培養下游廠商升級轉型,並且能夠輸出給鄰近的亞洲市場。

尤其在水下基礎部分,因體積龐大、重量重,運輸不易,中鋼認為,台灣因地形複雜,對於產品品質要求更高,施工難度也更為複雜,藉由台灣海域練兵,隨技術逐步成熟,未來在日、韓、越南等市場也有機會爭取訂單。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