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美元風險下,亞洲國家轉向發行「穩定幣」

2024/12/24 13:05

新加坡媒體報導指出,亞洲區域增加發行「穩定幣」,以維護貨幣主權,並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一、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4)年12月24日報導,近年來因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且美元、美債與美國經濟存在風險,更多亞洲國家開始轉向發行與本幣掛鉤的「穩定幣」(stablecoin),以維護貨幣主權,減少在貿易、投資與金融交易中對美元的依賴。因此亦將改變由「泰達幣」(USDT)及「USDC」等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所主導的加密貨幣格局。

二、    目前,亞洲最主要與當地貨幣掛鉤的「穩定幣」包括:由新加坡加密貨幣平臺StraitsX發行的「XSGD」、印尼PT Rupiah Token發行的「IDRT」,泰達發行的「Tether CNHt」,以及GMO-Z.com Trust的「GYEN」等。

三、    其中,「XSGD」的市值已經超過4,106萬美元,應用範圍涵蓋跨境支付、透過Grab進行數位錢包充值,以及為東南亞的企業及交易者減少貨幣兌換成本。根據Chainalysis平臺數據,新加坡使用「穩定幣」的支付在本年第2季達近10億美元(13億5,640萬星幣)的歷史高點,多數交易為商業支付。

四、    香港虛擬資產交易所HashKey Exchange分析師丁肇飛指出,「穩定幣」是法定貨幣在數位世界的延伸。「非美元穩定幣」的出現填補法定貨幣在數位貨幣領域應用的空缺,亦為本幣提供新的國際化路徑。透過區塊鏈技術,該貨幣可更便捷地參與跨境支付、國際貿易與金融活動。其次,「非美元穩定幣」能在區域內實現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支付,使區域跨境貿易便利化。

五、    惟「穩定幣」雖在開發及應用方面取得進展,但仍面臨挫折。例如,2022年5月,穩定幣TerraUSD的崩盤引發大規模拋售,重創加密貨幣市場;2021年6月,IRON Finance的穩定幣在「幣安智慧鏈」(Binance Smart Chain)崩盤,亦暴露銀行擠兌與快速脫錨(指穩定幣價格偏離其錨定目標)風險;市值最高的「泰達幣」同樣因儲備組成及其在市場波動時期維持錨定的能力而受到質疑。

六、    丁肇飛分析師認為,雖然上述案例主要發生在亞洲以外地區,但亞洲地區並無法避免受「穩定幣」的負面影響。因此,一些亞洲國家與地區刻正制定其監管架構,以解決「穩定幣」營運的複雜性。例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作為數位資產的領導者,2023年8月份宣布一項新架構,適用於與星幣或任何在新加坡發行,且與「10國集團」(G10)貨幣掛鉤的單一貨幣穩定幣,以確保在新加坡監管的「穩定幣」具較高的價值穩定性。

七、    此外,香港亦針對與法定貨幣掛鉤的「穩定幣」制定監管規定。透過優先關注該類資產以減少風險,並加強保護投資者;日本則已根據「付款服務法令」(Payment Services Act)建立「穩定幣」的監管基礎,為「穩定幣」的發行與營運提供明確指導。

八、    丁肇飛分析師指出,未來無論是與美元或本幣掛鉤,「穩定幣」產生機制為決定穩定性的關鍵因素。倘為法幣「穩定幣」,等額的法定貨幣託管在銀行,且「穩定幣」發行商不能在非授權的情況下挪作他用,「穩定幣」即可與法定貨幣一樣穩定。惟若產生機制是基於智慧合約中的算法或數位資產抵押,則或將面臨擠兌等相對較高的風險。(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