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一場車禍,嚇壞四周路人、駕駛,在2019年9月底,台北市景福門附近一台休旅車突然失控,追撞等紅燈三名機車騎士,後來又撞上人行道,車才停止,所幸沒有釀成重大傷亡,原來是車上40多歲男性駕駛癲癇發作,才釀成意外。
當一個人癲癇發作,意外風險就會大幅增加,臺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副教授郭律廷表示,上述就是典型癲癇引發車禍病例,臨床上,也有癲癇患者沒有規律用藥,結果騎摩托車騎到一半,突然癲癇發作而撞樹,雖然情況少見,但卻非常危險,一旦出現車禍,龐大的撞擊力道,也可能傷害腦部,形成嚴重腦部外傷。
大腦脆弱如豆腐 外力碰撞易損傷
郭律廷醫師指出,大腦像一塊豆腐裝在盒子裡,一受外力撞擊,很容易就會受損,出現頭暈、頭痛等腦震盪症狀,也有人發生意識改變、昏迷,或因顱內出血,引起半邊手腳無力、複視等神經學症狀,當血塊或腦部腫脹壓迫到腦幹,就有生命危險,必須馬上清除血塊,進行搶救。有時,大腦受傷也會產生異常放電,造成癲癇,患者全身抽搐,若沒有及時診斷並給予藥物控制,預後狀況會受影響。
頭部外傷恐需手術 術後監測、追蹤不可少 ;  ;
當患者頭部外傷送醫,醫療團隊會依需要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檢查,或針對受傷部位安排其他檢查,再依檢查結果決定是否手術治療。主要手術方式包含開顱血塊清除術、顱骨切除術與顱內壓監測器置入手術等。
針對顱內壓監測,郭律廷醫師解釋,頭部外傷合併顱內出血時,醫療團隊雖然移除血塊,但手術後的一週內,腦部依傷害程度可能產生腫脹惡化問題,除了在手術後給予降腦壓藥物治療,避免腦壓升高,也會依據腦壓數值變化趨勢決定需要安排哪些後續檢查、治療,避免大腦進一步受到損害。
隨著時代進步,醫療團隊手術時除了可以進行顱內壓監測器置入手術,還可同時監測腦溫變化,在台大醫院神經外科,另可透過「穿顱超音波」、「腦組織氧分壓監測系統」與「腦血流量監測系統」等神經監測儀器輔助,讓醫師獲得更多資訊,以作為治療決策依據。
頭部受傷可能引癲癇 考慮預防性抗癲癇藥物
此外,頭部外傷、受損後,無論是否需要接受手術,都可能因不正常放電而產生癲癇症狀,尤其是有顱內出血、顱骨骨折或年紀較大的病患,發生機率更高。對於接受手術治療或出血量較多但不需手術的病患,醫師多會建議使用預防性抗癲癇藥物,用藥時間至少一週。若是意識清楚的患者,可使用口服抗癲癇藥物,如果病患昏迷,則可以使用靜脈注射給藥或以鼻胃管灌食、給藥,使癲癇發生機率得到良好的控制。研究顯示,若癲癇未獲良好控制,頭部外傷後的預後會比較差,未來發生慢性癲癇的風險也會增高。
醫籲癲癇病友 一定要規律用藥
至於有癲癇病史的病友,郭律廷醫師則建議病友,一定要規律服用抗癲癇藥物,若服用抗癲癇藥物,癲癇還是發作,可能就要考慮調整劑量或調整藥物類型,避免在駕車或騎車途中癲癇發作引發車禍,進而危及生命安全。(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