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恐遭陸監管機構視為「金融」公司,衝擊估值

2020/11/04 09:19

MoneyDJ新聞 2020-11-04 09:19:13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阿里巴巴(BABA.US,9988.HK)旗下螞蟻集團(688688.SH,6688.HK)上市喊停,主要係中國證監會等4大監管機構,對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雲、董事長井賢棟、總裁胡曉明進行了監管約談。彭博引述消息人士報導,中國監管部門稱將把螞蟻集團視為金融控股公司,需遵守與銀行類似的資本和槓桿監管規定。若螞蟻集團由金融科技公司變成金融公司,其估值可能面臨縮水。

據了解,螞蟻集團靠「支付寶」起家,但目前其微貸科技業務收入佔比已超過其支付服務;今(2020)年上半年微貸科技業務佔總收入達39.4%,而數位支付與商家服務佔35.9%,增速呈現趨緩。

螞蟻代表性信貸產品有「花唄」、「借唄」,其主要服務消費信貸及小微經營者信貸需求,螞蟻近兩年大力推廣這兩項產品,促成的信貸規模不斷擴大。截至6月底,螞蟻促成的消費信貸餘額為1.7兆元(人民幣,下同),小微經營者信貸餘額為0.4兆元。 規模之大,已引起中國監管當局注意,此次四大監管機構在螞蟻集團上市前夕,高調約談螞蟻集團管理層,市場分析人士認為,螞蟻未來可能受到更嚴格的監管。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螞蟻業務發展可能受影響外,若中國監管機構將螞蟻視為金融機構,那麼市場是否將螞蟻的定位從科技企業變回金融機構?螞蟻集團一直以科技企業自居,並要求投行安排科技分析員納入公司股票,而非銀行分析員。事實上,科技企業比金融企業的估值高得多,螞蟻上市估值高達3,100億美元,比任何一家中國的銀行市值都還要高,以中國最大銀行工行為例,該股A+H股市值約2,515億美元,若螞蟻變為金融企業,估值方面可能要打折扣。

而在中國監管機構約談螞蟻高層後,中國官媒並未停止對螞蟻集團的批評。由中國國務院主辦的《(中國)經濟日報》昨(3)日發表評論指出,脫離實體經濟談金融科技創新、談擴大金融資產規模、談經營利潤,既違背金融業發展的初心,又容易出現金融虛擬化運行趨勢,引發脫實向虛的市場風險;互聯網金融或金融科技本質一是持牌金融企業,二是違法違規的「偽金融業態」,對近期要增數位科技的少數金融公司,「都應停止對熱門新股的盲目崇拜」;並強調針對金融控股公司的規章制度不夠,必須將偽金融業態、金融亂象納入統一有序的監管標準,減少無序金融創新抬高社會融資成本的風險。

另外,金融時報連續兩日發表署名文章,直接指名螞蟻集團表示,支付寶偏離支付主業擴張成綜合金融服務平台,螞蟻集團成為全世界混業程度最高的機構。

對於螞蟻集團使用的信貸評審模型,評論續指,互聯網公司的信貸評審模型大多處於黑箱狀態,其有效性尚未經過完整經濟循環和壓力情景的檢驗,極端事件可能令模型失效並導致大額損失;將大數據用於信貸評審(貸前管理),並不意味著其風控一定比抵質押和擔保這類普遍採用的風險緩釋手段(貸後管理)更為「先進」。

金融時報官方公眾號並於上週轉載學者文章指,有些大型公司設立之初不需要接受審慎監管,但後來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更點名螞蟻集團,稱其拿到了很多的金融業務牌照,可以進行與銀行類似的存貸款業務,需要進行「審慎監管」,並特別指出螞蟻旗下「花唄」業務類近信用卡,分期付款手續費卻高於銀行,做法與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實際上是「普而不惠」。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