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有關部委正在建立策略性新興產業統計指標監測體系,創設策略性新興產業產能過剩預警機制。目前已有十多個省市初步創設新興產業統計指標監測體系。
最近,中國大陸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的聯席會議表示,“要認真做好策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勢的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產業發展中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加強資訊引導,提出對策措施,促進策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
聯席會議對策略性新興產業統計調查方法研究進行論證,目前已提交《策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統計目錄》以及《策略性新興產業行業分類統計目錄》。工信部等有關部門的負責人表示,目前需要對策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中低水平的重複建設等現象加以重視,避免新一輪的產能過剩。
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早已成為關注的重點。根據中國大陸工信部的統計,目前中國大陸鋼鐵行業產能過剩超過1億噸;水泥行業產能過剩近3億噸;鋁冶煉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65%左右。此外,造船、化工、平板玻璃等行業也都存在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而這一現象正向新興產業蔓延。
中國大陸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新興產業中的風電設備、太陽能光伏發電用多晶矽等部分行業已經出現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的傾向,一些地區違法違規審批,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現象有所抬頭。”
據悉,全中國大陸“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已超過17個,而有些並未充分論證規劃。據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調查,產能過剩、盲目上馬項目的現象的確存在,且已影響到行業健康發展。一度紅紅火火的光伏企業70%以上已倒閉歇業。即便如此,還有一大批專案在建或即將建設。據了解,在新材料領域,目前國內碳纖維企業有近40家,2011年產能達到5,000噸,2012年將達8,000噸。而全球碳纖維產能約為6萬噸,2009年實際銷量為3萬噸,總體產能已經過剩。
據了解,建立策略性新興產業產能過剩預警機制的一項核心工作是,要創設策略性新興產業統計指標監測體系,包括企業數量、類別產業、規模、社會需求、生產銷售庫存、淘汰落後、企業重組、污染排放等資訊。為完成此項工作,有關部門也提出相關工作機制。(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